永恒,是多么宏大深邃的话题,凡夫俗子怎敢奢望谈及,它就像无底深洞,将你吸附吞噬,又像那灼眼光芒,令人目不敢视。
1920年,46岁的毛姆来到“心向往之”的中国游历。在一所“房间低矮,伸手就能触及房梁。泥土墙上,刷过的石灰早已斑驳,肮脏不堪”令人难以驻足的小旅店内,偶遇一位不知是要到省城办事的官员,或是去一家高校就职的学者,此人因不知名的原因羁留于此,为打发时光,他取出石砚,加了点水,用一块墨研磨了一会,随后举起手中的毛笔,在墙上挥毫画了一株梅花,一只小鸟立于其上。
“虽是一挥而就,但却游刃有余”。
旁观者的毛姆见之,既惊又喜,禁不住赞叹道:
“我不知是何种好运给了画家这般灵感:鸟儿在枝头雀跃,而梅花娇嫩羞涩,和煦的春风似乎从画中拂面而来,吹进这陋室,而在这一瞬间,你便领悟了永恒的真谛。”
作家毛姆身世经历颇具传奇色彩,喜游历,有着“世界旅行家”的称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此行来到中国的他,已年近半百功成名就,历经沧桑,饱经世事,见多识广,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偏偏是他在这样混乱不堪的环境下,一间陋室,一段仓促时光,一个偶遇的名不见经传的陌生中国人,一幅信手挥就的寥寥数笔的中国画,却如电闪雷鸣般,击中了毛姆那丰富敏锐的心灵,使之受到强烈的震撼与感动,心有灵犀,心领神会,“在这一瞬间,你便领悟了永恒的真谛”。
这是怎样神奇的力量?美妙的境遇?电光火石,如沐春风,瞬间顿悟,一念永恒。
这种灵光一闪,清明透彻,豁然领悟绝非凭空而来,它得自于一个人心灵精神世界长期热爱专注擅长的事物所生的根开的花结的果,它得自于对这些事物持之以恒锲而不舍的追索精研之中不断的了悟与启迪,它得自于由此感发触动的更为广阔的对人生对生命对世界切深而独特的体验与认知。它非物质饕餮满足所能带来,只能产生于心灵精神世界的沃土乐园。它说难也易,难在踪影飘忽,无迹可寻,“踏破铁鞋无觅处”,“可遇而不可求”,易在却不受客观环境限制,“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有心人执着者,时时处处,可得可悟。
它是心灵精神世界的明月清风,是疲乏困倦人生里的一道光,是辛苦劳碌的生命所能捧献的最甜美的馈赠。它虽短瞬却永恒,虽虚幻却充实。
若说人如蝼蚁微渺,生忽如寄短暂,人生的意义终是虚无也罢,或说人生根本灰暗是本色,庸常是常态,这一切都不能阻止我们,甚至更当激励我们去追求心灵的那一抹亮色,光明与澄澈,慰藉与欢愉。毋庸置疑地,我们将在那些我们为之热爱,孜孜以求的事物当中,体会到永恒与快乐。
世间万事万物皆是客观存在,最重要的是我们心灵与众不同的非凡的感受力。它决定了我们此生的要与得。 (作者系西汉分公司职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