萱草又名忘忧草,出自《诗经·卫风·伯兮》:“焉得谖草,言树之背。”古时候游子远行前,会在母亲的住所旁种上萱草,以慰藉家中母亲的思念。
古时候的通讯不像今天这么发达,他们与家人取得联系的方法就只有写信。以前的车马脚力有限,家书很可能都要经过十多天甚至更长才能到达收信人的手中,因此更加显得家书的珍贵。唐代诗人杜甫诗曰:“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明代诗人袁凯诗曰:“江水三千里,家书十五行。行行无别语,只道早还乡。”道出了亲人间的思念与祈盼,以及家书的弥足珍贵。
中国人是有写家书的传统的,在表达感情方面更加含蓄,也因为如此,家书中透露的那些爱与温暖才显得更加珍贵。朋友们,我想请问你们,上次写信是在什么时候,又是写给谁,在所有写出去的信中有没有“家书”。我的回答是否定的,至今为止我没有给家人写过信,也没有电话表达过思念之情,更没能大声说出我的爱。记得看到过一个访谈节目,当时采访的是央视著名主持人康辉,他宣读了写给妻子的情书,信是康辉生日当天在出差的飞机上写的,向妻子表述了万千荣耀,以及日日晨昏间的琐碎情感和浓浓爱意。用康辉的话说:“总有些话,要有个契机才会讲出来,平日里竟是张不开嘴的。”试问下我们自己,是否抓住过那个契机,能够将埋藏心中的爱意表达出来。
家书充满着温度,轻易就能触动人的心弦。朱自清的散文《背影》中记录了父亲信中的一段话:“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去之期不远矣。”读到此处,竟无语凝噎,我们不能等到逝去才追悔莫及。
灿灿萱草花,罗生北堂下。草木无心,人有情,闲暇之时,思乡之时,亦或是有话要说时,不妨写一封家书,寻找一下“展信佳”的感觉,拉近了亲人之间的距离,也传承发扬了传统文化。
(作者供职于定边管理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