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书信,就一定绕不过《查令十字街84号》。这本被誉为“爱书人圣经”的书信集,记录了纽约女作家海莲·汉芙和伦敦“马克斯与科恩”书店经理弗兰克·德尔之间的书信情缘。
穷困潦倒的剧作家海莲·汉芙,嗜书如命。因受不了美国市场上“不是标价奇贵的珍本就是枯燥乏味的所谓畅销书”,在无意中看到《星期六文学评论》杂志上刊登的伦敦“马克斯与科恩”旧书店的广告时,抱着试一试的态度,通过书信提出了订购书籍的相关要求。不曾想,20天后,海莲收到书店老板弗兰克·德尔的回信时,回信中弗兰克不仅对她提出的问题作出回答,并附上信中要求的书籍,那一刻的惊喜可谓溢于言表。海莲于是列出一些犄角旮旯的书名,弗兰克便到处去搜寻购买。一来二去,俩人渐渐熟稔,海莲回信的内容也不再拘泥于询问书籍和报价,时不时还跟着鸡蛋火腿甚至丝袜。对于刚经历二战元气大伤的英国而言,这些在今天看来十分普通的生活用品,在那个年代却弥足珍贵,友谊或者感情大概在那一刻就已产生。
回想起学生时代,在某个昏昏欲睡的午后,我偷偷拿出那本买来好久的信纸,努力装出一份成熟的样子,按照语文老师指导的格式,郑重其事地开始给远方那个未曾谋面的他写信。写完的信,用稍显笨拙的手指折成自己中意的样子,塞进信封,趁人不注意,偷偷投进学校门口的邮筒之中。此后,开始无尽的漫长等待,隔上几日便要去门卫室转悠一圈,翻一翻办公桌上的纸匣子,看是否有自己的信件。
记得第一次收到回信的时候,仿佛中了彩票一般,紧紧撰着信件,跑到没人的角落,反复看了几遍,连标点符号都不曾放过。从那之后,我的课余时间便多了“回信”这件在其他同学看来略显神圣的事。不再苦于满脑袋稀奇古怪的想法无人倾诉,也可以从字里行间阅知一些外面世界的精彩。
如今,和友人交流,隔着键盘我侃侃而谈,敲击键盘的双手上下翻飞,脑海中的词汇接二连三往外蹦,说是妙语连珠也不为过;而很多次,和朋友面对面坐着,却不知道满腹话语从何说起。这,或许就是当年与笔友写信交流落下的“后遗症”吧。
遥想曾经,人们的联系方式只能靠写信,“见字如面”,寥寥数字便是满满的画面感,现如今各种美颜、滤镜加持,早已不知视频对面是何人?从前很慢,书信需要很久才能送达,遇上战火纷飞的年代,可能寻常百姓收到书信时,早已物是人非,但却有着“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珍惜。现如今,网络技术飞速发展,人们的通讯方式也是越来越方便,电子邮件一秒送达,微信视频更是想见就见,却已没有了“云中谁寄锦书来”的那份神秘和欣喜。在这个信息瞬息万变的时代,写信恍然间成为一件十分怀念的事情。想必已没有几人能静下心来,伏案执笔,将心中所思所想写下来,和远方的人分享。也不知何时,才能透过书信的字里行间,再次感受那份爱与温暖。 (作者供职于西禹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