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仁安书》是司马迁写给朋友仁安的回信,是司马迁除了史记以外最重要的作品,他的价值观以及创作心路历程尽在其中。写这封信的时候,任安已经获罪,即将可能问斩。
这是一封特别的书信,也算是诀别书,其实司马迁在几个月前就已经收到任安的来信,一直迟迟未能回信。
这封信写作特点和其他书信不同,可以说是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层层剥茧,就像剥洋葱一样,越剥眼泪越多,最后全是血。表面上是给任安写的一封信,实际上这是司马迁的自白书。
此刻,司马迁和任安有相似的命运,最终任安被处以腰斩,而司马迁则遭受过腐刑,也就是宫刑,都是古代社会最残忍的酷刑。所以司马迁愿意把心声说给任安。
他迟迟不回信的真实原因是任安是朝廷官员,混得不错。虽然司马迁也是,但已是个遭受过宫刑的太监,他考虑到任安可能无法理解他的处境,也没法回答任安提出的建议。现在情况不一样了,他感觉有一肚子的话要说给任安,不然再也没有倾诉的可能。
书信起手是“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少卿足下。”司马迁以一种极为卑下的口吻开头,我司马迁就像牛马一样走到您面前下拜,少卿足下,少卿是任安的字。我收到您的来信,您诚心诚意地建议我向朝廷推荐人才,埋怨我不听你的建议有所作为。可是我不是不想这么做,像我这么一个身体残缺污秽的人,一个太监哪有资格去推荐人才,我推荐谁都是对谁的侮辱,这点自知之明我还是有的。
这是司马迁的难言之隐,他解释的清清楚楚,让人感同身受。然后委婉地说,加之事务繁忙,一直迟迟未能给您回信。现在您已经获罪,即将面临不测,所以我赶紧给您回信,把我灵魂深处的想法告诉您。
第二段司马迁表明了自己的艰难处境,根本没有任何建功立业的可能,世上最丢人恶心的事就是遭受宫刑。宫刑就是割掉男性生殖器,自古以来有身份的人都看不起太监,根本不愿意跟他们在一块,孔夫子看见太监就会愤然离开。我都这样了,丢人都丢大发了,你还想让我干什么呀?
第三段司马迁说我从小也没什么才华,也没什么名气。靠的是父亲,得以在朝廷谋个事儿,本来想好好干一番事业。接着司马迁详细描述了他命运的转折点,他被牵扯进李陵事件,被关进大牢,变成了太监。
其实李陵跟他本来一点关系都没有,他和李陵仅仅是认识,没有私交,也没一块儿喝过酒。可是他私下认为李陵人品好,有国士之风,评价非常高,把李陵夸成男神了。这时候李陵和匈奴作战,战败了。汉武帝十分焦躁,认为李陵已经叛国。说句良心话,李陵确实也不容易,带了五千步兵,深入匈奴,又没有人救援,可是汉武帝不会体谅他,却想,那你怎么不自杀?
这种情况下,根本没有人给李陵说好话,汉武帝问司马迁有什么看法?司马迁没有考虑到问题的严重性,就说李陵的人品很不错,这次是迫不得已,相信有机会他一定回报皇上。汉武帝听了非常生气,此时前线传来消息,李陵已经投降。汉武帝迁怒于司马迁,认为他替叛将开脱,本质上就是影射指责主将李广利,居心何在,罪该万死,立即关进大牢。
我们可以看出,司马迁本质上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一个很单纯的人,根本无法体会政治权利斗争的复杂性。他那时都工作20多年,48岁了,还那么天真。
对匈奴军事行动的统帅李广利,是汉武帝的大舅子,倾国倾城的李夫人的哥哥,正在势头。汉武帝最重用都是外戚,卫青是宠妃卫子夫的兄弟,霍去病是卫青的外甥,霍光是霍去病的弟弟,都是这些人拿事。
而李陵家始终都不受待见,李陵的爷爷李广打了一辈子仗,最后忍辱自杀,叔父李敢被霍去病杀了,如今他率领一只步兵军团跟匈奴骑兵作战,干的都是脏活累活,这是一个悲催的边缘化家族。
司马迁看不清这层关系,还书生意气,仗义直言。最后的结局可想而知,他被判处死刑。想要不死,只有两个条件,要么宫刑被阉割,要么花钱赎罪,需要一笔巨额资金。可是司马迁家也没多少钱,他和他爸都是史官,清水衙门,另一个边缘家族。
没钱,等待他的就是阉割,被天下所耻笑。如果司马迁会察言观色,见风使舵,更乖巧一些,他也会过得让别人很羡慕。毕竟他和他爹都是中央公职人员,好多代人了。住在当时最富裕的茂陵,相当于现在首都富人区。虽然不是大富大贵,也算是官宦人家、中产阶级。可是因为他的一席话,好日子都被他葬送了,毕竟伴君如伴虎。但这也许是司马迁必然的命运,他的价值观所决定的,或许性格真的决定命运。信写到这一段的时候,我们看不到司马迁有任何悔意,依然觉得自己是坚持真理说真话。
现在我们看电视描绘的都是汉武的辉煌,中国强盛的巅峰,多少人想穿越回去。真实的历史没有那么快乐,汉武的另一面十分霸道,冤假错案一堆,一般人想混好不容易。特别有才的东方朔一辈子也没什么作为,以滑稽终了一生。不过他对时局看的比较透彻,大隐于朝,日子过得勉强滋润。
接下来一段是重点,阐明他之所以不死,甘受腐刑,苟活下来的原因。他发出“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生命价值观,这样白白地死了,不是跟蚂蚁一样吗?不会给人类做出贡献,也不会留名在史册中。
可是活下去需要动力,他一口气说出十种使人无法承受的耻辱和刑罚,“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其次不辱理色,其次不辱辞令,其次诎体受辱,其次易服受辱,其次关木索、被箠楚受辱,其次剔毛发、婴金铁受辱,其次毁肌肤、断肢体受辱,最下腐刑极矣!”这里面最惨绝人寰的就是腐刑,是对个人身心的严重摧残,更是对家人和祖先的侮辱。
我之所以苟且偷生,混迹粪土之中,就是希望我的文章能流传下来。司马迁指出,自古以来生前显赫,死后被人遗忘的人多了去了,只有非凡的人才能流芳千古。
他做了一大段比喻,指出千古文章都是圣贤受到严重挫折后写出来的,是圣贤的发愤之作,是血泪凝成的。我就是要写这样一部巨著,上起轩辕黄帝,下至当今汉武,跨越几千年,想要探究天地宇宙和人类之间的关系,古往今来的发展变化规律,成就一家独立的学说,这部巨著就是《史记》。可惜刚刚开始创作就遭此横祸,我不忍心它半途而废,就忍受剧痛,甘受极刑,面不改色。
希望我写的这部书,将来能够藏之名山,传之其人,流传千古。因此我即便受到万般侮辱,千刀万剐,又有什么后悔呢?
最后一段,是书信的结尾,当时大概史记已经完成了,司马迁已经不再有任何牵挂。终身的理想虽然实现了,但是现实中活着依然不容易。他还要继续忍受人们对他的指指点点,深感自己侮辱了先人,永远都没有脸面到先人的坟墓前,羞耻千秋万代后都不会减轻,因此每天愁肠百结,心如刀割,浑浑噩噩。每当想起这些羞耻,浑身冒汗,背上衣服都湿透了。所以他最后再次解释,您让我推荐贤良,刺痛了我的心。什么都不说了,等到将来死了以后,一切是非才能盖棺定论,书信到此结束。
这篇文章大概是司马迁一生最后一篇文章,那时候他已经是一位老人,垂垂老矣,将消失在人世间。幸运的是《史记》流传了下来,据《太史公自序》记载,全书526,500字,这还不算空格和标点符号,在两千多年前绝对是一部超级巨著。那时候还没有发明纸张,文章都得写在竹简上,如果每支竹简上写50个字,得用掉1万多支竹简,可见工程量多么浩大。
后来没有任何一部史书的思想价值能超越史记,没有一部达到如此独立人格的作品,其余史书都是为帝王歌功颂德。因此司马迁被尊为史圣,是中国精神的楷模。这封信是他对强权的最后控诉,包含着独立自由的人格价值。
如果没有《报任安书》这封信,我们无法详细掌握司马迁的人生历程,更无法了解他创作的艰辛和忍受的巨大耻辱,还以为他全须全尾,养尊处优,岁月静好呢,我们不得不对他肃然起敬。
我曾临高山之上的司马迁祠,有不可及之叹。拾级而上,一座座牌坊上写着“河山之阳”“高山仰止”。山顶有墓、祠和他的塑像,栩栩如生,古柏森森,百代敬仰,香火缭绕。与此鲜明对比的是汉武帝的茂陵早已片瓦不存。登临远望,穆然清风,黄河滔滔流过,龙门巍巍耸立,赤子之心宛然,岂止是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作者供职于高速集团服务分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