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中,我们常以乐观劝人,或被人劝:“是金子总会发光的”。这容易使我们产生一种错觉或误会,认为“是金子”与“会发光”是简单的因果关系,自然而然,顺理成章,天经地义。而现实非也。这两者实际上是一个复杂的综合的一波三折的关系。首先,绝非我们想成为且只需埋头努力便能成为金子,因为除了后天磨砺,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先天材质的因素,清赵翼《论诗》云,“少时学语苦难圆,只道功夫半未全。到老始知非力取,三分人事七分天”。岂止诗歌文章如此,世间其它事道理亦然,人是很难突破个人才具的局限,天才永远只在少数个别,铜铁百炼也成不了金,石头木棒就更别想了;再者,就算幸运努力又有才,炼成一块金子,可偏无人理会欣赏,将之放于恰当的位置、广阔的舞台,恐也难脱颖而出大放异彩,因此,金子和千里马一样,也面临伯乐、际遇、平台这些现实问题的困囿桎梏。
这事儿的荒唐尴尬之处还在于,当我们自认为是块金子,却不为人赏识,不得其位,感到沮丧落寞、委屈愤恨之时,这时身边总会有一个声音轻飘飘冷冰冰酸溜溜在四周响起:“那只能说明你还不是一块真金,还不足以拥有亮瞎眼的光芒和实力!”想想这话,还真是令人无法辩驳。因为照此逻辑,那被世人看见瞩目的,必然是成功的金子,而你……听罢此言,你似乎唯有——无语默默转身,继续低头发奋,同时痛苦又焦灼地,做那或许根本遥不可期的,浮华虚幻又耀眼的白日梦。
但转念一想,古往今来,能够在人前台面上出人头地风头尽出光彩照人的,也不尽然都是真金,也有鱼龙混杂鱼目混珠的,充其量不过灯泡而已。晋左思《咏史》中早就说的明白透彻,“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可见固有真金难掩光彩熠熠生辉,也必有一些不幸“遗落”的金子限于个人境遇、时代潮流等等,怀才不遇,壮志难伸,“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便是生动的活例。然而冯唐在某种程度上还算幸运,总算为人所知写进诗歌世代为其鸣冤叫屈得以青史留名,而有些金子,确是一生默默无闻,寂寂无名,永远地蒙蔽湮没于现实与时间的尘灰之中,未曾发光,或光亮从未曾被世人盲目庸俗的双眼所见所赏,遗憾而可哀。
“是金子总会发光的”,想来这话应算作一句最为轻松敷衍,不必负责任的劝慰与鼓励,至多也最适宜用来自勉自励,万不可当真或认作必然,否则,便是愚蠢和幼稚。这便又衍生出金子由谁来判断与判断的标准这样复杂又无解的难题。
人人都渴望成为金子,但事实是,怎可能人人都是那巨大的发光体。去掉些虚妄与想入非非,正视自己,认识自己,顺应天性,顺其自然,勉力而为,努力在自己所爱所善的部分与领域发展壮大,发光发亮,使其成为立身之基存身之道,却是人人可取可为之事。即使不可能人人都成为那璀璨夺目的金子,但人人皆可成为身上具有独特的闪光点,闪耀着生命光彩与活力的一个人。(作者系西汉分公司职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