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期 第1877期 本期开刊时间: 2020-05-19 星期二
今天是:2025年05月06日 星期二
 
第四版 < 上一版   
我的爷爷
新闻作者:

 一些记忆是无法忘却的。

细细算来,爷爷走的那年,我才八岁,又能有多少深刻的记忆?因此关于爷爷年轻时候浮浮沉沉的岁月,从家人们的回忆、村里长辈们的闲谈,以及在一些泛黄的老照片中,断断续续掠影,填补背后的风景。

记忆中的爷爷粗喉咙大嗓,脾气暴躁,严肃至极。上了年纪的长辈们时常向我说起爷爷,他一个性格直爽的关中汉子,村民们的好书记,在群众中却有极高的威望等等,这些,与我印象中的爷爷有些出入。在长者的回忆和家人渺渺数语的描述中,我才慢慢勾勒出爷爷在我心中完整的形象。

爷爷是上世纪四十年代初开始担任村支部书记,直到八十年代才卸任,共担任了41年。上世纪六十年代,“文革”狂飙突起,红卫兵“点火”,爷爷和村里一些老党员们被推到了风口浪尖,由市、县及镇政府20多人组成批斗会工作组,爷爷被打成了“走资派”“黑劳模”,游行挨斗。爷爷带着大高帽子被批斗小组拉着当街游行,每天24小时的讯问,期间不断严刑拷打。受批斗的人里面,多被柳条活活抽打致死,胆小者,终扛不过百般折磨,有跳楼的、有投井的。最终,爷爷和其他三名老党员们,终躲过一劫。

听家人说,爷爷经常念叨,最让他难忘的是批斗会上的一幕。诺大的空地上,黑压压坐了几百人,爷爷和几名村干部作为被批斗对象并排站在台上一侧,接受“四清”积极分子的揭发批判,一个年轻社员,因开社员会时不遵守纪律曾挨过爷爷的批评,上台大喊乱叫,要求全村社员押着爷爷全村游行并建议撤销爷爷村支部书记一职,越说越激动,趁着大家不注意时,突然扑向爷爷,瞬间几百名社员一下子全站起来,挡在爷爷前面,大家前呼后拥,将年轻社员死死抱住,并在爷爷面前形成一道人墙,顿时震惊了工作组。于无声处,雷霆万钧。最后,爷爷平安无事。

其实不光是外人,就连我自己,也常常忘记了爷爷曾经是一个名气很响的劳模,省劳模。在我的记忆中,已经去世很久的爷爷是家里不曾言说的骄傲。大办公社时期,时任村支部书记的爷爷将“口袋鼓囊囊,精神亮堂堂”作为村训,带领乡亲们劳动生产,种植油菜花,起早贪黑,成年累月在地里劳作,农业产量居于全省之首,也成为全省“农业学大寨”的十面红旗之一,爷爷成为了陕西乃至整个西北地区农业生产标兵。多个公社来村里学习取经。

期间,爷爷又进入西北农林大学学习深造,一步一个脚印创造了许多奇迹,以勤劳实干赢得了大家的尊敬。1955年,爷爷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党员”“陕西省劳动模范”,1959年,爷爷作为受邀代表参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10周年庆祝大典,受到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虽未亲眼目睹爷爷当年文革时期遭迫害的忍辱负重、带领社员们辛勤劳作的风采与接受国家领导人接见时的幸福与激动的光荣时刻,但我感受到,如爷爷一样的祖辈们,用他们的无私与坚忍,奉献与执著,诠释了“领导干部”四个字的真正内涵——那不是一个顶在头上的光环,更不是一个值得炫耀的称号,它代表的是一份敢于担当,一份劳动光荣的伟大体现,更是一份和平年代的无私奉献,让我学有榜样,行有示范。我不敢忘,更不能忘。

如今,听到乡亲们提起爷爷的事情,我还是百感交集。社会可以忘记他们,但作为家人,我要时刻牢记祖辈的光荣,感受他曾经的荣耀,也继承他的优良作风。爷爷的那些故事、那些沧桑、那些酸甜苦辣、人生百态,在我的记忆中逐渐模糊。唯一清晰的,是爷爷将一生的操守,一生的责任化作了无言的照耀,激励我踏实奋进,谨慎前行。

每次我一边目不转睛地观看阅兵典礼,一边被感动得无以言表。多年前的阅兵观礼台,一名瘦高的中年男人心潮澎湃,是不是和我一样用一种百感交集的心情亲历国家庆典,分享祖国荣光。

有一天,希望我们也会被晚辈这样回忆,不能成为坐标,至少,该留下一种精神让他们去学习,留下一种传统让他们去遵循。以先辈为榜样,好好做人,后面,很多目光在注视着!

爷爷曾说过:“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干部看支书。”临别,爷爷的灵柩上披上了一面耀眼的党旗。这,是爷爷一生最高的荣誉。

 (作者系西禹公司职工)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09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