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期 第1877期 本期开刊时间: 2020-05-19 星期二
今天是:2025年05月06日 星期二
 
第二版 < 上一版    下一版 >
陕西安康:安居乐业奔小康
新闻作者:文 / 白秋薇 刘 欣 陈本利



“我现在每个月能挣到两三千元,等熟练了能到四五千。”在安康市县河镇财梁社区的玩具加工车间,24岁的村民刘荣菊告诉笔者。财梁社区有837户人家,属于大山深处的异地搬迁深度贫困村,2019年8月,刘荣菊家门前的县财路通车了,宽阔平整的水泥路直通到家家户户。9月,江苏客商就在这里建起了毛绒玩具厂,现在她不用再出去打工就能在家门口赚钱,又能照顾生病的母亲。

近年来,安康市交通基础设施的快速发展,为“山上兴产业,山下建社区,社区办工厂”的发展思路提供了有力支撑,今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安康市平利县时也对这种发展思路给予肯定。据了解,安康累计完成交通扶贫投资60亿元,全市新建改建村组道路1.15万公里,公路总里程达2.45万公里,人均公路网密度全省第一,彻底解决了300万群众出行难题。

补短板强弱项 连线成网

“以前从省道开车到财梁社区要走一个半小时,路窄、弯道多、还特别容易拥堵,现在只需要半小时。”汉滨区交通局副局长胡萍介绍道,目前全区100%建制村通水泥路,深度贫困村30户、百人以上自然村基本实现了3.5米宽以上水泥路全覆盖,惠及全区百万群众。胡萍所说的这条公路长13.01公里,为周边六个贫困村组,800多户贫困户,近2500个贫困人口脱贫增收提供了交通保障,仅财梁社区,就有轻工产业、蔬菜大棚、虾稻养殖基地纷纷落户。在2016年以前,财梁社区贫困户年均收入3000多元,现在人均收入8500元,高的能达到15000元,足足翻了好几倍,真正实现了“楼下居住,楼下就业”,将贫困劳动力转化为有效生产力,让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脱贫攻坚以来,安康市许多村子像财梁社区一样,交通面貌、生产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安康交通运输部门坚持把群众对“要致富、先修路”和“农村公路高质量通行”的诉求相结合,服务于产业发展、特色小镇和美丽乡村建设,通过提升改造、因路施策、政策激励等措施,全面推进实施建制村通畅工程,狠抓通组公路建设、“油返砂”整治和建制村通客车工作,大力补齐“畅返不畅”“通返不通”等短板弱项,农村公路实现了由“线”成“网”、由“窄”变“宽”、由“通”变“畅”,运输能力、运输效率和服务水平等均实现历史性突破。全市139个镇(办)1772个行政村(社区)提前实现100%通沥青(水泥)路、通客车目标,改变了秦巴山区“羊肠小道泥巴路,肩挑背驮一身灰”的历史,实现了“出门水泥路,抬脚上客车”的梦想。

重养护促创新 提升服务

春末夏初,平利县长安茶山、龙头新村、马盘山游人如织,人们体验采茶乐趣,赏美景尝美食,极大地带动了第三产业发展。随着安康市通组公路和产业路不断连线成网,带动了旅游业、种养业由分散向集中、由零星向集聚、由粗放向高效转变。

平利县交通运输局局长高峰告诉笔者,“十三五”以来,平利县紧紧围绕茶饮、旅游两大支柱产业,先后建成旅游路,产业园区路160余公里。实施通村公路完善工程、“油返砂”整治、通组路硬化等项目约600公里。便利的交通环境吸引了大量外地企业到平利投资办厂,也使外出务工人员纷纷返乡发展产业,10万亩精品茶园、10万亩绞股蓝、10万头生态猪、10万亩富硒粮油、10万亩中药材等“5个10万”产业初具雏形;发展各类产业园区185个、农民专业合作社215家、社区工厂83家。

为了运营好农村公路,服务经济发展,安康市坚持创新引领,不断提升农村公路服务水平。石泉县推行农村公路“一长四员”机制,镇坪县实行“养护公司+精准脱贫”,汉滨区推行“公益性岗位+贫困户+公路养护”村级公路养护管理模式,吸纳公路沿线贫困户积极参与村道养护,既解决了贫困户稳定就业问题,又提高了农村道路养护质量。全市共1万余名在册贫困人口通过“交通+”模式,实现了家门口就业和稳定增收。平利、石泉、镇坪、白河4个县开展农村公路灾毁保险工作,承保农村公路3823公里,为多渠道及时筹措水毁修复资金,提升农村公路抗灾抢修能力开拓了新路径。尤其在2019年汛期,安康市遭受重大暴雨灾害,道路抢修保畅过程中,理赔费用发挥了重要作用。石泉县开发了“智慧养护”、“智慧运管”、“智慧治超”和“智慧海事”四大管理系统,并建成全市首个非现场执法不停车自动检测系统,形成了集数据汇总分析、违法信息抄告、执法监督管理于一体的信息化发展格局。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09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