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美了!路好、环境好,山清水秀,空气清新,还有木耳大棚、房车营地、民俗雕塑、彩色步道等等,在那里可以体验农耕生活、参观木耳产业、购买当地特产、观赏乡村美景、品尝农家美食。现在的乡村,真是一片欣欣向荣,一派生机盎然!”去过柞水县小岭镇金米村的西安市民刘先生,至今还在回味“五一”假期的出游经历。
路通产业兴,路好乡村美。近年来,陕西交通运输系统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围绕脱贫攻坚、全面小康目标,将“四好农村路”建设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用一座桥一段路为群众打开了一扇扇脱贫致富的大门。随着“农村公路+”的全面融合发展,三秦大地上的乡村正在焕发着崭新活力。
乡村旅游火了
刚刚过去的“五一”小长假,地处秦岭深山的金米村迎来旅游高峰,游客们沿着习近平总书记在金米村考察的足迹,来这里打卡旅游。“就是想来看看最近那个有名的带货主播,再买些柞水木耳回去。”一位渭南游客说。“五一”期间,金米村共接待游客3.76万人次。柞水县其他几个特色小镇和“美丽乡村”旅游点也迎来火爆场面,营盘镇朱家湾村接待游客6.52万人次,下梁镇西川村“木耳小镇”接待游客2.65万人次。
其实早在十几年前,柞水就遭遇过旅游“井喷”。2007年1月20日,随着秦岭终南山公路隧道和西柞高速公路建成通车,西安至柞水的通行里程由146公里缩短为64公里,行车时间由原来的3个多小时缩短为40分钟。一时间,“养在深闺人未识”的柞水县城交通堵塞、人满为患,一些土特产甚至被抢购脱销。仅通车后的第一个春节黄金周,柞水县就接待游客11万人次,接近2006年全年6万人次的两倍。
“谁也没想到会来那么多人!”这是许多柞水人至今还有的惊叹。素有“天然氧吧”“终南首邑”之称的柞水,在尝到交通给旅游带来的巨大甜头之后,更加注重交通运输事业发展。尤其是“四好农村路”建设的全面推进,不仅为全域旅游提供了交通保障,也催生出了朱家湾、石瓮子、凤镇街、马房子、西川村等一大批具有休闲度假功能的特色小镇和“美丽乡村”旅游点,使深藏在秦岭深处的绿水青山变成了当地群众致富奔小康的金山银山。近年来,柞水县通过旅游解决了近2万人就业,带动500余户贫困家庭稳定脱贫。
金米村产业发展和旅游兴起,同样也得益于路的改变以及便捷交通的强力支撑。近年来,金米村先后新修通组、入户水泥路100多条,实现了各个院落直通公路的格局,彻底解决了村民雨天出行难、物资运输难问题。柞水县交通部门对贯穿全村的乡道蔡(玉窑)李(家砭)公路进行了提升改造、安全防护和靓化美化,彻底畅通了金米村的对外交通。柞水至山阳高速公路建成通车,更为金米村插上了“蝶变”的翅膀。
与金米村一样,平利县老县镇蒋家坪村也是新晋网红打卡地,游客们循着习近平总书记的考察足迹,前来参观茶园风光、体验“安康平利”“平安顺利”之旅。为应对“五一”旅游高峰,村里临时修建了4个停车场,县交通运输局也抽调7辆公交车免费接送游客上下山。5天时间,仅公交车就发班1208班次,接送旅客21780人次。“要是没有这条路,蒋家坪的茶园不可能发展得这么好,也无法一下子接待这么多游客!”蒋家坪村党支部书记罗显平说的路,就是通往山上的8.7公里通村、通组公路。
危和机往往同生并存,然而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受疫情影响,传统景区采取预约限流措施,于是,依托农村公路和便捷交通逐渐发展日益兴盛的特色小镇、美丽乡村全面发力,撑起了旅游市场的“半边天”。甚至在“四好农村路”建设、“美丽公路”创建中形成的“景观”路段,也成为人们拍照旅游的热门“打卡地”和婚纱照拍摄外景地。这个“五一”假期,以田园观光、果蔬采摘、民俗体验、度假休闲、美食购物、特色村落为主要内容的乡村旅游吸引力凸显,迎来火爆场面。沿黄公路、关中环线、留坝高江路、灞临路骊山十八盘、宁强西方沟最美挂壁公路等等,也是车辆众多、游人如织。
农业产业兴了
吃了、看了、逛了,再把后备箱塞满土特产拉回家的乡村旅游,是农村美、农业强、农民富的重要抓手,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游客们给农村带去的是人气,为农民留下的则是幸福生活。但对于金米村和蒋家坪村来说,发展乡村旅游才刚见成效,也仅仅是“产业+旅游”“茶叶+旅游”融合发展的一部分,最出彩、最具特色、最有成效,并且让很多农户摆脱贫困、发家致富的是木耳产业和茶产业。
木耳被誉为“素中之王”,陕南各地历来均有栽培。位于乾佑河畔的柞水县,因乾佑河古称柞水而得名,水名源于柞树较多。柞树是生产木耳和香菇的优等菌材,所以一直以来,柞水人就有用柞木种植木耳的习惯,木耳也成为当地农户的重要经济来源之一。脱贫攻坚战全面打响后,柞水县将其作为精准脱贫的主导产业,并迅速形成了规模化生产。金米村曾是有名的深度贫困村,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188户553人,近年来依靠发展木耳等产业摆脱了贫困,2017年实现了整村脱贫,成为名副其实的脱贫摘帽示范村。
“以前种木耳都是在地上搭架子,各家自产自销,收成咋样全靠天,加上路不好交通不方便,木耳、黑桃、板栗这些土特产都是人家来收,或者自己拿到镇上、县城去卖,价钱都是人家说了算,辛辛苦苦种出来还要花力气背出去,也很难卖个好价钱。现在路好了,买东西卖东西都很方便了,去年村里建了好多木耳大棚,我家承包了两个,不出远门一年都能挣不少钱!”金米村村民曹友凤说。
2019年,金米村栽植木耳143万袋,实现产值373.5万元,产业户户均增收1.15万元;2020年春季栽植木耳185万袋,预计可实现产值464.4万元,产业户户均将会增收1.99万元。柞水县已有52个村发展木耳产业,2020年栽培春季木耳5500万袋,建成木耳大棚1500个。依托木耳种植,柞水县打造出了一个“农业+旅游+文创”的综合产业,带动5933户贫困户创收,参与贫困户户均收入增加2000元以上。
木耳是柞水农民脱贫致富的“金耳朵”,然而在平利县,茶山茶园则是当地农民的“聚宝盆”。平利县种植茶叶的历史十分悠久,蒋家坪村那棵千年古茶树,不仅见证了蒋家坪村的变迁,也见证了当地茶农与茶的故事。蒋家坪村“网红”茶园始建于1974年,后来承包到户,由于交通不便、运输困难,形不成产业卖不上好价钱,人们只能守着“聚宝盆”过穷日子。再后来,随着主要劳动力纷纷外出打工,采茶的人少了,炒茶搓茶更缺人手,村里的茶园逐渐荒废。
张贴在蒋家坪村委会的“贫困户结对帮扶台账”标明,大多数贫困户的主要致贫原因是“交通条件落后”。家住马鞍山村的陈娟说:“以前没有公路,到蒋家坪的茶园采茶爬山走路要两个小时,来回在路上就得耽搁四个小时,一天采不了多少茶。现在骑车只需十几分钟,中午还可以回家吃了饭再来。”陈娟原来也曾外出打工,邻村的蒋家坪茶产业发展起来以后,就又干起了采茶的活。蒋家坪村的通村、通组公路于2018年7月开工建设,2019年6月完工,从山下的346国道一直通到村委会,再通到茶山茶园形成了环线。
公路修通不仅解决了出行难、运输难问题,也极大推动了蒋家坪村的产业发展和旅游发展。目前,全村茶园面积已扩大到1200亩,并建成了标准化茶叶加工厂,年产茶叶15吨,产值达400多万元,带动100多户贫困户300多人,每年人均增收1100多元。同时,以茶为媒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修通了茶山步道,开办了一家民宿农家乐,走出了一条“游茶山、品香茗、居民宿”茶旅结合的致富增收之路,使曾经濒临荒废的茶山,真正变成了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金山银山。
“十三五”以来,平利县已完成“油返砂”整治406公里、通组路建设126公里,建成长安洪福茶山、长安茶旅、城关马盘山、二道河孵化园等产业园区路120余公里,建成八仙天书峡、桃花溪等旅游路100余公里。依托强有力的交通支撑,平利县正在着力发展“5个10万”(10万亩标准化茶园、10万亩绞股蓝、10万头生态猪、10万亩中药材、10万亩富硒粮油)优势特色产业,目前已有茶园20万亩,茶饮产业年产值超过了10亿元。
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在农村公路及现代交通的强力支撑下,各地的农业产业正日渐兴旺。2016年以来,陕西累计实施9.22万个特色产业项目,覆盖贫困人口305.98万人,确保有劳动能力、发展意愿和发展条件的贫困户每户至少有1个稳定增收的产业项目。2月27日,省政府发布公告,包括柞水县、平利县在内的29个县(区)脱贫退出贫困县序列,陕西全部56个贫困县(区)实现“摘帽”,区域性整体贫困基本解决。
农村更加美了
“米汤街”是金米村的一个地名,也是金米村曾经的名字,更是金米人曾经的痛。一方面,交通闭塞、土地稀少,过去缺少粮食人们每天只能喝米汤度日;另一方面,“街”即“路”,“米汤街”就是对以前道路泥泞不堪犹如米汤的形象描绘。为改变“米贵如金”的穷日子,真正实现“山上有金、地上有米”的美好生活,金米村围绕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目标,从加快道路建设入手,完善设施、美化村貌、发展产业,聚力打造“美丽乡村”。
“这几年变化最大、最明显的就是村里的路!”熟悉金米村的人都这样说。曾经的“米汤街”变成了柏油路、水泥路,村里的路灯亮了、房子美了、环境好了,金米人结束了“晴天一身灰、雨天两腿泥”“吃水肩挑人抬、赶集翻山越岭”的历史,迎来了崭新的时代。路好了,村子漂亮了,游客也多了,尤其是新晋为网红打卡地之后,来金米村的游客量大增。去过金米村的人都纷纷点赞:“金米人有福了!”
游人的到来,不仅带来了人气,也带来了商机。上小学一年级的王在宇小朋友放假在家期间,就帮着“看摊儿”卖起了水。王在宇的奶奶则凭着做浆水鱼的厨艺,在家卖起了浆水鱼。据说“五一”期间,加上家里的土特产每天都能卖近千元。王在宇的父亲王炳龙一直在西安打工,尽管收入不错,但却无法照顾老人和孩子。他说:“总书记当时来到我家门前的路上,‘小木耳、大产业’这句话就是在这说的,我们都感到很振奋、很自豪。现在的农村的确是越来越美了,我也想回村里创业,准备发展木耳产业,再开个农家乐,和大家一起建设美丽乡村。”
农村交通的发展,为农村带去了人气、聚集了财气,极大促进了农村人居环境的改善和农民在思想观上的改变,更为居住在农村的人实现城里人那种快递送到家、脚上不沾泥、出门就坐车的生活创造了条件。“近2000万网友在线抢购,24吨木耳瞬间抢光,一夜暴增的订单如何及时发货?如何及时送达?我们当时也担心,还好现在的交通很发达,农村到处都通了公路,路况好、安全防护设施也很到位,收货配货十分方便快捷。比如以前从金米村到县城需要翻山越岭,得一个多小时,现在走高速公路只要半个小时,既快又安全。”驾驶乡村物流车在金米村配货的王师傅说。
受疫情影响,农产品销售遇到困难,于是电商平台大显身手,各类带货直播热爆互联网。然而在电商火爆的背后,却是公路通达深度、广度和物流运输的强力支撑。据了解,金米村所在的柞水县,现有县乡干线公路405.6公里,通村公路995.31公里,通组公路159.8公里。建有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和县级农村电子商务物流分拣配送中心各1个,镇村电子商务服务站38个,已开通快递物流线路3条,发展电商企业200余家,电商从业人员达2200余人,基本实现了县、乡镇、村三级统一配送。
如今的农村跟城市一样,快递大多都能送到村里或者小区,不但可以在网上买东西,也可以在网上卖东西。在蒋家坪村,记者看到,一辆邮政车正在收寄茶叶,据说去年平利县在邮政渠道寄递的茶叶邮件就达14.5万件,邮政已基本实现县镇村三级网络全覆盖,真正促进了工业品下乡和农产品进城双向流通。平利县还以“四好农村路”示范县创建为契机,加快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建设,先后购置公交车67辆,开通公交线路11条,覆盖全县7个镇60个村。
公路通,百业兴;百业兴,乡村美。柞水县、金米村、平利县、蒋家坪村的发展只是缩影。截至2019年底,全省公路总里程达17.71万公里,已累计创建9个全国“四好农村路”示范县、25个省级示范县。四通八达、阡陌交错的农村路网已成为“以路带农、以路促旅、以路兴业”的加速引擎。一条条公路不仅是民众出行、游客往来、货物流通的重要通道,也像一条条彩虹挥舞在乡间田野,美化着陕西的山山水水。更像一根根琴弦,密布在黄土高原、关中平原和秦巴深山之间,勤劳的人们正在广袤的三秦大地上,以路为弦,共同演奏着脱贫攻坚、全面小康、乡村振兴的精彩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