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对公路服务提出了新的要求。提升依法治路能力和治理水平,在法治轨道上统筹推进路政执法,是治理路域环境、保护路产路权、提高养管能力的有效途径,是提升公路服务质量的坚强保障。我们要增强法治意识,树立法治思维,以法治方式开展公路管理工作,用法治思维护航公路服务高质量发展。
铸牢遵循法治信仰
深刻认识全面贯彻新时代交通强国战略必须坚持依法治路,推动路政执法进步就是推动法治建设进步。牢记法律红线不可越、法律底线不可碰,坚持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公路管理工作,依法履职、依法行政。坚持从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的新高度出发,精准施策,不断完善依法治路法治体系建设,用法治理念保障人民出行安全,保障公路路产路权不受侵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法律要发生作用,首先全社会要信仰法律。坚持依法治路,重在让全民知法懂法守法。要深入开展依法治路宣传教育活动,以服务人民群众为基础,以“法律进镇村”为载体,集中开展“依法治路宣传月”等活动,通过“送法下乡”、典型案例讲解、发放宣传资料、现场答疑等形式,重点宣传与群众日常生活相关的公路法律法规,进一步提升公路沿线群众的爱路护路意识,进一步增强人民群众的交通法制观念,为保障公路完好、安全、畅通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
科学推进依法治路
坚持严格执法。面对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能否严格依法治路、依法行政,事关党的公信力和公路行业文明形象,事关群众的出行安全和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因此,要依法维护路产、路权,保障公路养护管理部门的合法权益;依法按照行政许可程序,做好各种涉路行为行政许可和报批事宜的前期基础工作以及涉路项目的监管工作;依法参加公路工程竣工验收,办理路产、路权接管手续,确定路产的具体范围;坚持做到法定职责必须为,不断提高路政执法的针对性和及时性。
坚持规范执法。要坚决贯彻和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法》《公路安全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依照法律规范治理路域环境,做到依法履职,执法有据。要贯彻执行国家关于公路养护管理工作的政策法规及行业规范、技术标准,做好公路保养工作。要贯彻执行公路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依法查处各类违法违规案件。
坚持公正执法。要把公正执法理念贯穿到路政执法的全过程,做到执法规范、处理公正。坚持公正执法,就是要综合考虑执法处罚、责令整改的结果,判定违法行为的性质、情节、社会危害程度以及执法对象的悔过整改态度等细节,正确依法、依规采取对应措施,防止过度执法,有失公正。例如,遇到超限超载车辆,特别是对群众反映强烈、对公路危害极大的“百吨王”车辆要进行严厉打击,有效遏制超限超载车辆运输对公路及公路桥梁造成的危害。
坚持文明执法。要积极践行执法为民的服务理念,尊重执法对象的基本权利和合法权益,确保执法效果和社会效果良性统一。执法过程中,要注重语言规范、行为规范,对公路危害性较小的一般违法行为进行劝导整改,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避免粗暴执法、生硬执法、强制执法、过度执法。要多一些换位思考,多一份人文关怀,杜绝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的不良作风,真正把以人为本、执法为民的理念落到公路管理之中。
凝聚依法治路共识
激发群众力量,共筑平安公路。路为民所建,依法治路为民,依法治路也要靠民。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动员广大群众自觉投入到公路沿线环境整治、路政执法监督、爱路护路等工作中,让沿线群众的主观意识从公路“姓公”转变为公路“为民”,实现群众从被管理到管理者的角色转变,培养其主人翁意识、增强其法制观念,形成人人参与、人人支持的良好氛围。
强化部门联动,形成治路合力。公路管理工作涉及面广,牵涉部门多,积极加强与各相关部门的横向联系,将路政执法力量同部门管辖力量相结合,形成互补,发挥群防群治优势,联合公路沿线镇办政府、企事业单位、公安交警、国土、水务、农业等部门,共同发力,坚决维护路产和道路运输安全,推动路政执法精细化、规范化、现代化。
整合社会资源,发挥群策群力。现代交通面临的风险和挑战,来自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大量的物流、人流、车流、自然灾害、以及涉路工程项目、行业内部不可预知的其他因素等,各类风险的突发性、传播性、任意性不断增强,这就需要优化整合各类社会资源,从涉路工程项目事前、事中、事后监管的整体进程中进行防范,从源头、内部、转化等关键环节进行化解,找到责任主体,做到信息共享,建立依法防控责任链,提高化解风险的前瞻性、系统性、协同性。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践行“公路为民”服务宗旨,把依法治路工作融入到交通强国的实践中,用法治思维武装头脑、指导工作,不断提高路政执法能力,增进养护管理效能,推进公路服务高质量发展,把公路服务设施建设成品质工程、安全工程、环保工程、景观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