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期 第1883期 本期开刊时间: 2020-06-09 星期二
今天是:2025年05月04日 星期日
 
第四版 < 上一版   
配 速
新闻作者:■ 吕海龙

飞驰的高铁将沿途一帧一帧迥异的风景嗖嗖地甩向后方,是一种飞驰的美;晃摇的公交将城市一条一条华灯初上的街道拥挤进车流,是一种疲惫的惬意。无论是健步于乡间小道,还是骑行于山川户外,无论是搭乘在“绿皮”慢车上,还是风驰电掣于高速大路,每个人心中都有一道独一无二的风景,那风景美与否,就在于赏景人心灵的配速与脚下配速的匹配度。

快捷的地铁、轻轨是繁华都市的配速,穿梭的公交、大巴便是没有“环”的三四线城市配速,至于那乡间村落用“三农快客”配速,似乎当下还是“般配”的。而每个行走的人,如同上紧发条的钟表,行色匆匆的行走着、奔跑着,周而复始的迎来每一个黎明、黄昏。配速高了,难免会透支体力,配速低了,又会“积碳”不爽。

“日行千里,夜行八百”。翻阅故纸堆,除过“筋头云”、“风火轮”等等幻想,可能这是古人对现实驾乘最“速度”的理解。“八百里加急”对古人似乎已到配速的极限。如今,坐上了朝发夕至、日行万里的交通工具,从冰天雪地的北疆到温暖如春的南国,如果说缩短的是地理纬度,那么岭南荔枝打“飞的”早摘晚啖到长安,缩短的岂止是时间纬度,更是对“一骑红尘妃子笑”的另一种解读。

曾夜半替古人操心,寻思着五次巡游疆土的秦始皇,要知道两千年后不出几日就能将偌大的“王土”巡游完,会不会撇下华盖车辇,不再受那舟车劳顿之苦,穿越到现代当平头百姓呢?还有那叹曰“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李太白,若见一隧即可秦岭北麓穿南麓,是不会作首《蜀道易》呢?如果说这是笔者的臆想,那么交通几十年飙飞的配速,不知会让曾经拉着架子车几百里外上省城卖西瓜的乡人作何感想?让孩提时第一次见到县委通讯员下乡骑的自行车,追着疯跑五里路看“稀罕”的老人忆起时,是感叹幸福快乐?还是感叹韶华易逝?

交通工具的演变确实用得上“日新月异”四字,但今人的“稀罕”却不见得有如当年见到“铁驴”的欣喜若狂。不是么,一个农村老太刷着“抖音”,都会跟你侃:时速三千公里的胶囊式超级高铁已经在测试阶段,高铁进站上下人不停车技术已研发成熟。交通的配速在攀升,交通让“地球村”不再是互联网的“地球村”,真正走向地理意义上的“地球村”,我想假以时日即可。

不断刷新的配速,加之“加速度”,让每个立于天地间的小人物都如陀螺旋转于大转盘,展示着优雅、洒脱,却不敢有半点停歇,否则就会轰然倒地。“别走太快,等一等灵魂。”这句舶来语恰到好处的戳中“加速度”前进的每一个人痛点——走过春夏秋冬,却从未坐下品味春华秋实、夏雨冬雪。

一路兼程、一路奔波。当偶尔静一静时,突然发现便捷的手机通讯,让写信、读信成了一种奢望;快捷的交通,让晓行夜宿、暮归闭门成了一种念想,古人那骑驴乘牛,优哉游哉的慢生活竟让人充满了艳羡。

也许,怀旧是人一种与生俱来挥之不去的情愫。对于经历了超配速的人,那不经意的“慢”就是对灵魂的等待。“快进键”下敲出了“慢”字,蹭不上高速发展资源优势的小城打起了“慢城”的牌,昔日“哐当,哐当”让人恨不得下车去推一把的火车,也打起了“绿皮慢列”的情怀广告。“慢”成了一种情怀、一种时尚、一种生活、一种向往。

鸟语花香是一种心境,人生旅途美景的“浏览器”也是一种心境,心境若是喧嚣的、心不在焉的,沿途再美的风景都不会打动你诗意的遐想。

如何让优质的配速匹配你的人生,只取决于心境,与其他无关。

 (作者系宝天分公司职工)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09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