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通了!羊肠小道成历史,抬脚就能上客车。产业“搬到”家门口,在家也能奔小康——这是安康百姓津津乐道的近几年来安康最大的变化。近年来,安康市交通运输系统将交通扶贫作为先手棋,全面推进实施建制村通畅工程,狠抓通组公路建设、“油返砂”整治和建制村通客车工作,为百姓修建了一条条平坦又美丽的“致富路”。
通村入户 抬脚上车
脱贫路上,一个也不能少。正是本着这份信念,安康市交通运输系统发扬敢啃硬骨头的精神,不断完善区域路网体系,打通外联“大动脉”,累计完成交通扶贫投资60亿元,全市新建改建村组道路1.15万公里,公路总里程达2.45万公里,全市139个镇(办)1772个行政村(社区)提前实现100%通沥青(水泥)路、通客车目标,彻底解决了300万群众出行难题。
路通畅了,客车也开到了家门口。为实现老百姓“出门走好路、抬脚上公交”的良好愿望,安康市着力建立以县城为中心、镇为中转、建制村为支点的三级农村客运衔接体系,形成以农村班线为骨干、城乡公交为主体、通村客运为补充的客运网络,实现公交线路与农村客运班线、通村客运的无缝衔接。城乡公交通达全市县城周边55个乡镇、370个行政村,县城周边20公里以内主要乡镇覆盖率达82%,受益群众达120余万人。
同时,针对客流较小、出行规律不明显、相对偏远的建制村,放宽车辆准入条件,鼓励7座、5座乘用车从事通村客运。石泉县交通运输局积极创新互联网应用,建成智慧运管系统,提供合规网约车、小件货物快运等服务,实现公交和客运车辆智能化调度。群众可通过“智慧运管”APP、村委会PC端等方式,实时查询车辆位置、到站时间、预约出行和货物运输,真正解决了客运物流由镇到村“最后一公里”问题。系统还人性化地内嵌了一键叫车功能,方便群众进行车辆预约。从石泉县后柳镇回来的汉阴沟村村民魏兴兰说道:“这可方便太多了!我早上去镇上也是预约的通村客运,省去了等车的时间,也不用辛苦走路了。”
养好护好 安全畅通
建好路,更要管好路、护好路。为化解农村公路线长面广和养管力量不足、质量不高问题,安康市不断创新管养模式,将农村公路养护与精准脱贫相结合,走出良性循环的发展之路,并在石泉、平利、镇坪、白河4个县开展农村公路灾毁保险工作,承保农村公路3823公里,为多渠道及时筹措水毁修复资金,提升农村公路抗灾抢修能力开拓了新路径。
作为“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的石泉县,创新应用网络技术和大数据,开发了“智慧养护”“智慧运管”“智慧治超”“智慧海事”4大管理系统,构建了养管“天眼工程”,通过智慧养管系统,配合手机APP和二维码,实现了农村公路巡查养护定人、定位、定时、定责可视化管理,通过语音、视频、图片、文字,形成农村公路养护全寿命周期的健康档案,基本实现了“路况实时报、一码知养护”的智能化养护管理模式。石泉县建成非现场执法不停车自动检测系统,形成了集数据汇总分析、违法信息抄告、执法监督管理于一体的信息化发展格局。石泉县将农村公路灾毁保险纳入政府采购,把全县1914公里农村公路全部纳入保险范围。尤其在2019年汛期,理赔费发挥了重要作用,极大地减轻了灾毁修复的压力,为群众的产业路、致富路、幸福路拴上了一根“保险绳”。
产业兴旺 致富不愁
产业兴旺,人富足。一条条通组公路和产业路不断连线成网,不仅打通了外联“大通道”,也融通了脱贫“新动能”,带动种养业由分散向集中、由零星向集聚、由粗放向高效转变。
座落在541国道旁边的后柳镇中坝村是石泉县推动“交通+”工程的缩影和样板。该村辖3个村民小组233户878人,其中贫困人口24户47人。全村共有道路7.3公里,其中乡道0.8公里、村道2.4公里、产业路4.1公里,现集中居住点为2010-2014年移民搬迁形成。为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能致富”,该村充分利用交通优势,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山林经济和乡村旅游;同时引入市场主体,挖掘传统技艺、农耕文化资源,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和生态农业,建成3A级景区——中坝作坊小镇,搬迁群众和贫困户通过房屋出租、景区务工和自主经营等渠道稳步增收。
紫阳县高滩镇万兴村虽然地处大山深处,但由于通村路的建设,农产品的“出山路”畅通了,村民可以自己的土地上“种出”更多财富来了。万兴村土豆年产可达200万斤,与安康市最大的连锁超市达成合作,通过订单式农业的形式每年可帮助解决35万斤土豆的销售问题,同时,负责包扶的紫阳公路管理段职工还帮助村民将土豆运到县城进行销售。万兴村还因地制宜,积极发展种植烤烟、洋火姜、黄桃、魔芋等。路畅万业兴,回村创业、成立农业合作社的万兴村村民陶国兴介绍说,他之前在外打工,看到了村里的改变,了解到了国家对农村的政策扶持,就回来成立了合作社,通过流转土地种植黄桃80余亩。他说:“只要勤快肯干,不仅能脱贫,还能致富!”和陶国兴一样,双安镇闹河村的村民陈德金也联合其他村民成立了养殖合作社,在自己的土地上“养出”了财富。
“扶贫路”连接起了千家万户,“旅游路”延伸至千山万水,“产业路”遍布千村万组,而这一条条路,蜿蜒在秦巴山间,恰似一根根银色的丝带,不仅串联起沿途的美景,而且托起了安康百姓的致富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