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疫情原因,有两个月没去杨河村扶贫了。来到村委会,第一书记和工作队长见到我们都笑嘻嘻的,端茶送水,倍感亲切。
村委会工作人员不多,却也井然有序。昔日聘用众多的工作人员填表造册、复印核算、解释扶贫政策、协调邻里纠纷等忙忙碌碌的工作场面已经看不到了。留下来的4名村委会工作人员有3女1男,都是工作骨干,看起来成熟稳重,年富力强,充满了活力和亲和力。
田间地头的稻谷已经收割完毕,只剩下深绿色的稻谷秆紧紧地相互簇拥着,孤零零地驻守在尚未干涸的田里,等待主人的发落。清新的空气中,依然夹杂着稻谷和泥土特有的芳香。一群麻雀在路边寻觅着散落的秕谷,或刨、或啄,听见人的脚步声,便呼啦一下飞走了。
前不久局里召集杨河村所在公路段的养护道工集体为村里进行全面的环境整治;机电班的师傅们多次赶赴村里,为贫困户家里义务检修电路、安装电灯;驻村工作队还先后两次请来理发师,为每一位有需要的村民免费提供理发的服务。有专业的公路养护队伍按照“清沟亮台、清边亮界、清障亮牌”的标准来清扫道路、清理水沟,修枝除草,安装防护栏,村里的环境面貌顿时焕然一新,宛如沐浴更衣、梳洗打扮后的少女。单位援建的村道蜿蜒曲折,途经各家各户,一眼看不到头。村里的臭水沟经过清淤后流淌的水清澈见底,几只土鸭子在水渠里或捉鱼、或洗澡、欢快地相互嬉戏着。村民硬化过的院坝都打扫得干干净净。一路走过,遇到的村民一个个面露喜色,衣着朴素干净,清清爽爽的,相互打着招呼。虽然一问一答也还是“吃了吗?”“吃了。”“过去呀?”“过去呀!”但往日里胡子拉碴、蓬头垢面的村民已经看不到了。沿路前行,有的村民在自己的院坝里晒谷子、晒包谷,有的在水渠里洗菜,有的端着碗蹲在门口吃饭,还有的在逗孙子。村里邋遢的土狗也不见了,时常穿红格子长袖衬衣、留长发,晃荡在村里患精神病的小伙子也得到了医治,安安静静地待在家里,农村祥和而休闲场景尽收眼底。
我的帮扶对象刘大哥在村里养殖场工作,女婿在县城务工,老伴务农,女儿在家带两个孩子。他家2016年已经脱贫了。这次去,全家人都在吃饭,屋里弥漫着青椒仔鸡的味道。这是一户典型的农民家庭,人都很老实本分,不善言辞。见面就是放下筷子,让座、泡茶、递烟,拘谨地站在一边,憨厚地笑着。记得四年前,我第一次去认门,家里就女儿一个人挺着大肚子,短发,稚嫩的脸。问及才知道是怀的二胎。那时,我与她在家门口的一张亲近的合影惹笑了众多的同事。如今大的已经上六年级,小的也三岁半自己吃饭了。那天我无意中刷抖音,竟然刷到了她,居然拍了693个动态视频,拥有4240个粉丝、5001个关注、2.1万个粉丝!抖音中的她或载歌载舞,或秀夫妻母女的恩爱,或记录村里的生活,展现出来的内心世界是丰富多彩的,让人很难相信这是贫困户。两月前圈里站着的两头猪,如今肥的已经站不起来了,堂屋里半间房堆着装满特大尼龙袋的谷子,黄灿灿的老包谷也躺满不大的院坝,安逸地晒着太阳。女婿说,受疫情影响,县城搞焊接的活少了,自己购置了收割机和犁地机在村里的田间地头四处干农活,虽然辛苦点,但收入没减反增,只要人勤快、肯吃苦,日子就会越过越好的。
回到村委会与第一书记攀谈,让我眼前一亮:30出头的他黝黑而精神,健谈又阳光,对扶贫工作如数家珍,已经找不到扶贫前在我印象中青涩、内向的影子。
“刚来村里担任第一书记,正赶上村委会换届,老的不管、新的没来,对村里情况一无所知,每次镇上例会杨河村都挨批评,真是如坐针毡!”第一书记说到。
“这些年,通过走村入户,与村委会和老百姓促膝长谈,掌握了情况,理顺了思路,援建公路、增加安防设施、检修电路、扶持养殖业、多渠道协助农户销售农产品、建设村办茶园企业、移民搬迁、扶贫扶智等脱贫措施和新农村建设项目一步步得到落实。看到杨河村村容村貌和农户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很有成就感!”我认真听着第一书记的话,心里若有所思,暗自佩服。
伴随着杨河村贫困户新房的建成,单位很多走村入户的帮扶责任人自掏腰包,相继为即将入住的贫困户送去了家具、衣物棉被和米面油肉等物资。在乔迁新居的鞭炮声中,一声声温暖地问候,一张张灿烂的笑容,都能折射出脱贫工作的成效。
夕阳西下,随着核查的临近,脱贫工作已进入尾声。杨河村在夕阳的映衬下显得愈发清爽、愈发美丽,恰似大病初愈的少年,焕发勃勃生机,正以崭新的姿态,强健的筋骨,阔步走入新时代。
(作者系汉中公路局职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