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期 第1891期 本期开刊时间: 2020-07-10 星期五
今天是:2025年05月05日 星期一
 
第四版 < 上一版   
生如夏花之绚烂 死如秋叶之静美
新闻作者:○ 宋亚东

“我在这里啊,就在这里啊,惊鸿一般短暂,像夏花一样绚烂。”

初次品读泰戈尔的诗歌,最早起源于朴树《生如夏花》这首歌,歌曲中婉转动听的歌词,尤其是这句给了我很深的印象,这也源自于朴树个人的经历,他的这首歌用一种近乎苦行僧的迷狂,试图渐抵印度大师泰戈尔“生如夏花之绚烂,死若秋叶之静美”的纯然之境。

《生如夏花:泰戈尔经典诗选》一书收录了泰戈尔最具代表性的两部诗集,分别是以儿童生活和情趣为主旨的散文诗集《新月集》以及关于爱情和人生的抒情诗集《飞鸟集》。他的这些诗歌语言清丽,意味隽永,将抒情和哲思完美结合,给人以无尽美感和启迪。

其中不乏一些流传很广的诗歌,例如,在《新月集》中的作品《金色花》,诗歌以“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开篇,紧扣主题,开头两字的“假如”二字给读者一个想象的空间,也可以将自己比拟为一朵金色花,结果会发生什么,使自己与作者形成一个鲜明的对比。而同时这句也起到了总领全篇的作用,然后诗人精心描绘了两幅生动的场景,一是诗人假想自己变成一朵美丽的金色花,长在树的高枝上,颇为调皮的笑哈哈地在风中摇摆,又在新生的树叶上跳舞,当妈妈呼喊时,“我”不回答,却暗暗地在那里匿笑,一声不响。接着,诗人想象自己也是一朵美丽的金色花,而这时的自己要悄悄地开放花瓣儿,安安静静陪伴在母亲的身边,看着她工作。在随后的几句中,诗人又分别写了母亲沐浴后,湿发披肩穿过金色花的林荫,走到做祷告的小庭院时,自己的身上散发着的清香,但母亲却倏然不知;吃过午饭,坐在窗前读《罗摩衍那》,而自己却将那小小的身影投在母亲正在看的书页上;黄昏时母亲拿灯到牛棚,自己突然落到地上变回原来的样子的三个场景,都表达了母与子的爱,最后,诗人用“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我不告诉你,妈妈。”这一母子对话来结束全诗,更是别具匠心,细细品读,这一耐人寻味的画面可以充分表现出一种家庭之爱,也同时能够表现人类天性的美好与圣洁。

整首诗作者以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讴歌了孩子般的童心,表现了孩子天真烂漫的天性和顽皮无邪的童稚、童真、童趣。

《告别》是一首散文诗,写这首诗的初衷是表达自己当时的一种悲痛经历,早在20世纪初,泰戈尔先后失去了他的妻子以及一双儿女,而这首诗便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完成的。

全诗以一个孩子的语气写成,开头第一句“是我走的时候了,妈妈,我走了。”给人以一种惋惜的感情所在,更像是一个孩子以自述的方式表达了对母亲的不舍,但又不得不这样,通过第二句:“当清寂的黎明,你在暗中伸出双臂,要抱你睡在床上的孩子时,我要说道:”孩子不在那里呀!“——妈妈,我走了。”可知,孩子在趁着微明的天光,偷偷地溜走,当妈妈清早伸出双臂要抱他的时候,却惊诧地发现孩子不见了。再后来,他要告诉妈妈:“我要变成一股清风抚摸着你;我要变成水中的涟漪,当你沐浴时,把你吻了又吻。”室外的“清风”,水中的“涟漪”,无时无刻触碰着母亲的肌肤,即便自己已然离去,却还要化作自然中的万物陪伴在母亲的身旁,不仅如此,作者接着用一系列的情景表达出对母亲的爱,“当雨点在树叶中淅沥时,你在床上会听见我的微语;当电光从开着的窗口闪进你的屋里时,我的笑声也偕了它一同闪进了。”到了深夜,在母亲思念孩子不能成眠,醒着躺在床上时,他会从星空中向母亲唱着歌,哄着母亲入睡;他还要乘着月光趁着母亲睡着时,偷偷地躺在母亲温暖的怀里;他还要变成一个梦儿,从母亲眼皮的微缝中钻到睡眠的深处与她相会;在节日里,他融化在笛声里,整日的在母亲的心头震荡……当有人问起我们的孩子在哪里,作者最后通过母亲道出了他的所在:“他呀,他现在是在我的瞳仁里,他现在是在我的身体里,在我的灵魂里。”

全诗通过作者的描绘,一个顽皮、可爱的儿童形象活泼地呈现在我们面前,给人以感染。也通过孩子与母亲所说的稚气的话语、天真的想象,讴歌了母子间真挚的感情。

“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既然生,就生如夏花之绚烂;淡然死,却死若秋叶之静美,人的一生,无非是完成自己大大小小的心愿,而现在,都已经尽力去完成了,那便也没有什么遗憾所在,所以作者以“还在乎拥有什么”为结尾,告诉我们要看淡一切,超凡脱俗。

通观泰戈尔诗集,用一个字总结最为精妙,那便是一个简简单单的“情”字,有着血浓于水的亲情,志同道合的友情,相携相伴的爱情,其实在这之间无论有过多少的悲欢离合,多少的无奈缱绻,我们都要感谢曾经拥有过的那份情感,我们的人生还是有着一些丰富所在。

 (作者系渭南公路局职工子弟)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09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