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期 第1894期 本期开刊时间: 2020-07-21 星期二
今天是:2025年05月15日 星期四
 
第四版 < 上一版   
构建人生另一个世界
新闻作者:文 / 王艾荟



常听一些大学公开课,有些十分精彩与喜爱,譬如莫砺锋、戴建业、王德峰、骆玉明等先生的课。只是很不幸地,眼睁睁看着他们中人,只因讲课犀利有趣,便被弄成抖音网红,讲授被搞得支离破碎、断章取义、曲解误读,只为博人一笑,心内深感遗憾和惋惜,想倘若听者观众能静下心来,多一些时间与耐心,他们必如宝藏或深泉,给你源源不断意想不到的获益和惊喜。

这些教授学者站在三尺讲台,都已满头华发不再年轻,都操着乡音浓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甚不普通的普通话,外表服饰不刻意讲究,因多是日常授课视频,都平常洒落样子,讲课不拘谨也不过分用力。然在我辈观众眼里,他们言谈举止充满了强烈的独特的个人魅力与光彩,或温润如玉,娓娓道来;或慷慨激昂,激情四射;或幽默风趣,妙语连珠,令人欣赏且着迷。

说也奇怪,这些教授学者,并非明星,却有着超乎明星多感官刺激耀目却短瞬即逝光彩的,独有的“久久自芬芳”“暖暖内含光”由内而外自然散发的深厚魅力与吸引力。究其原因,概乎有二,一则“术业有专攻”,他们皆在各自的知识领域都有很深的沉潜、造诣,《国语》云“人之有学也,犹木之有枝叶也。木有枝叶,犹庇荫人,而况君子之学乎?”长期不懈对专业事业的探索追求,犹如活水源头,为他们的生命注入不竭的动力与滋养,使他们的生命更富于生命力和光彩;二则“腹有诗书气自华”,他们一生从事人文史哲研究,一辈子泡在诗书经典的蕴藉涵养中,又能将书本知识与自身命运经历人生体验有机结合相互作用融会贯通,对社会历史艺术人生等诸多问题有高屋建瓴、深刻独到的见解与认知,学养深厚才情卓然个性十足谈吐不凡,闪烁着智慧之光,某些时候他们传授的已不是“术”而是“道”,加之听众对他们由衷的敬意喜爱,便不自觉用心理、情感、眼光为他们更涂抹上光环与神韵。

同样生而为人,他们似与我们,我们身边的普通人,精神气质人生状态有大不同,或换言之,他们生命的生机活力、光彩光亮究竟何来?

骆玉明先生在讲授古典诗词鉴赏时说,“人的生活是多层面的,一个层面就是在现实关系现实利益中生活,人不得不委屈自己屈从别人,有时候不能不有一点猥琐,在各种力量冲突利害关系中生活,不得不忍受肮脏、忍受屈辱;但人同时还可以有另一种想象的生活,使我们的情感、精神在一个更美好的世界当中存在”。他说,“读诗多的人会更喜欢自己”。他这番话多少能为我们揭示一些其中的道理和答案。

这些教授学者们并非就没有接地气平庸世俗生活的一面,他们并非仙风道骨不食人间烟火,但可以肯定的是,我们大多数的普通人,却是完全生活在眼前现实之中,而无骆先生所言的拥有另一个“想象的世界与生活”。

我们将更多乃至全部的时间精力心智,投注于对现实利益的巨大关切热烈追逐之中,欲望如一张血盆大口,在身后不断追撵我们,人便由着物欲的唆使摆弄,挣扎折腾,永不得满足,不得喘息,不得安宁。一个人全身心投入现实之中,被琐事缠身,被欲念紧逼,整日在现实的泥淖里纠缠盘算翻转打滚,去无可去,逃无可逃,深陷其中,久之,怎能不利欲熏心,面目可憎,俗不可耐?而这些教授学者们,无疑除了现实生活,还拥有着另一种“想象的生活”。长期以来自我构建的精神、心灵的世界与家园。这是他们为之热爱天分所长可终生求索的领域;是他们投注全部心血才智勉力耕耘不断收获的田地;是他们思想生命得以不断掘深精进拓展的渠道;是他们情感兴致痴迷陶醉流连徜徉的乐园。而这一切,尽可使他们随时从现实纷扰困境中逃离,忘却营营,逍遥自在。

看来人与人的差距与区分,根本或并不在现实所处的身份地位际遇环境的优劣悬殊,而在于你身后,是否建立和拥有了一个属于自我,虽无形却强大虽虚空但充实,丰富完善的精神、心灵世界。有无此世界为支撑给养和底气,一个人的人与人生发生大不同。内是外的基本,外是内的投射,一个人的底蕴、修养、境界、趣味概由此世界孕育陶冶,潺潺流出。

更加之,一个人的人生怎能只有现实的困顿,而无诗歌的浸润?

现实是柴米油盐一地鸡毛,精神世界却可海阔天空清风明月,现实难免拥挤嘈杂灰暗无趣,精神世界却超然空灵放旷自由。现实世界,令我们泥足深陷,无力自拔;精神世界,却让我们挣脱地面,乘风飞翔。现实世界,令我们活着;而拥有一个广阔无垠的精神、心灵世界,让我们美好地活着。 (作者系西汉分公司职工)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09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