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光路在凤县红光沟,是067航天基地的专用公路。
路不长,从经凤州镇的宝汉公路安河桥下起,东到河口镇的孟家店止,总共不到20公里。它隐于十万大山的秦岭深处,是三线建设时067航天基地首先动工建成的项目,也是当时的保密工程。它沿安河东西蜿蜒,串珠式连接起散布于红光沟的067基地指挥部、研究所、计量所、生产厂、总装车间和火箭发动机试验区,以及基地职工生活区、医院与学校等,承担着基地数万人通勤保障,生产与生活资料输送与航天产品运输的任务。它由此与中国航天事业结缘,保障并见证了中国当时最大的航天基地的建设和发展。
1964年下半年,在以战备为中心的大规模的三线建设中,中央选定在山高沟深、十分
隐蔽的凤县红光沟建设航天第一研究院的067基地。当时红光沟人烟稀少,几乎与世隔绝,基地建设要交通先行,修建公路成当务至急。
1965年初,时有红专之誉的陕西省公路勘察设计院测设三队,奉命承担基地公路设计。从大专院校毕业不久参加设计工作的张仲良、李培坤、曾辉爵、孙振坤等一批设计人员,由队长白清云带领,满怀豪情地开进红光沟。设计者们深知为国防建设测设公路的使命与责任,更知晓这条路的政治性、保密性和安全可靠性,都以能参加这条路的设计而自豪,以敢吃苦能吃苦为乐事。住进驻军营地一处简易平房后,将窗下尺把宽的砖台做桌案,当即展开测设工作;沟里当时仅有一条在汉唐古道支线上形成的驮道,还时续时断,车不能行,他们就靠两脚徒步往返工地。每天清早,大家打好裹腿,揹着测量仪器和工具,抬着装满木桩的麻袋,然后高举红旗,唱着《勘探队员之歌》,意气奋发地向工地进发,直工作到夜幕降临才返回。遇到雨天,若是小雨,勘测不停;若遇大雨不得不在山崖下躲避时,还抓紧时间整理数据。每日测设到中午,就地吃点自带的冷馍,喝些鳖壶的凉水;鳖壶水喝完了,就只能以河水解渴。每天晚饭后,大家主动加班整理资料,常常忙至深夜。如此紧张苦累,个个都无怨言。经过三个月紧张奋战,最终选取沿河川阶地进行线路布设的方案,并完成全线路线和构造物设计,一举通过基地指挥部和上级部门验收,为尽快展开公路施工争取了时间。
按照当时三个月完成红光路修建的命令,这年六七月,接受修建任务的陕西省公路局二处四队,火速从关中、陕北等地开赴红光沟。为加强施工力量,经批准并严格政审,四队从兴平、武功、扶风、歧山等地招收了上千名平均年龄20多岁的农民合同工,经短暂培训后投入施工。人们在乱石滩上搭起油毛毡工棚,干部和民工全部吃住在工地,分段包干进行全线施工。由于进沟山路岖狭,施工所需设备材料全靠人们肩扛手抬到施工现场。在施工机械缺乏的情况下,人们用铁镐、铁锨、钢钎、八镑锤等近乎原始的工具,开山炸石,开凿路基,填石铺沙,架设桥涵。无论晴天雨天,全队每日三班轮流作业,昼夜施工不停。主抓067基地建设的航天第一研究院周辑一院长(时兼任中共陕西省委常委),多次到工地检查进度和质量,对公路职工不畏艰险勇于开路的精神高度评价,并请陕西日报社记者前来采访。陕西日报曾在一版用整版篇幅报道了公路四队奋力筑路的事迹,称赞他们是“高高飘扬在西北高原的一面红旗”。经过1800名建设者日夜拼搏,终于当年10月按计划打通了红光路全线,在深山峡谷间开辟出一条三级标准的沙石公路,为基地建设创造了交通条件,确保了基地顺利建成并投入使用。
1969年7月,我们一批扶风人经招工进入对外称宝鸡市152信箱85分箱的公路四队,接替合同期满回乡的民工继续修建红光路。那时067已成集研、产、试、管、服等功能配套齐全的综合性液体火箭发动机研制基地,公路修建也主要是进行全线完善和维护。当时公路施工装备仍很落后,年轻而无知的我们,只觉当拿铁镐八磅锤的修路工与拿铁锨锄头的农民没啥两样,加之受社会上无政府主义思潮影响,部分人不安心修路,先后发生了招录的一批复员军人回县要求另行分配工作,部分工人多次大闹队部等问题。公路四队当时班子不齐,全队生产和管理都由副队长柴德汶负责。这位自小失去父亲,靠哥嫂供给读书,从一名养路工成长为自西北交通学校毕业,参加过多项公路工程的技术专家,向来视路如命,又深知修好红光路的责任重大,坚持按制度和规范管理,逐月逐旬逐日安排施工并现场督促。工余,还到我们工棚和大家聊天谈心,讲他的人生经历,讲修红光路的意义,开导我们珍惜机遇,争取当个好工人。经一段时间教育和磨炼,我们逐渐适应了在红光沟修路的生活。特别是看到基地研制的航天发动机,被用帆布包裹得严严实实装上由卡车牵引的大拖车,并由解放军战士武装押运,从红光路运往沟口铁路专用线时,我们内心也会生发几份荣耀,逐渐懂得在这山沟里修路的价值。整修火箭助推发射器实验台所在地鹿母寺沟公路时,我们穿着高腰雨靴,顶着刺骨的寒风,立在泥水里用铁镐挖泥沙,用八磅锤和钢钎撬石头,抬着笨重的箩筐运沙石,活路虽重,但不觉得那么苦了。
1970年冬,我们队与基地所有施工单位受命,参加基地2号台冷却水导流槽下汇水池修建会战。会战期间,工地上彩旗猎猎,号子声伴着推土机的轰鸣响彻山谷。我们基础开挖与泥沙铲运分工协作,展开竞赛。队机关干部下到工班,参与会战。连里食堂调剂伙食,为会战助力加油。经过一个多星期紧张施工,汇水池顺利建成。12月下旬2号台首次进行高空模拟试车那天,我们与基地上万人站在周围山坡上观看。当二次警报声响过之后,突然一股巨大的冷却水从试车台导流槽倾泻而下,泄入汇水池,随之试车台爆发出震耳的轰鸣声,并腾起一团冲天的火光,火光瞬间将部分冷却水气化成黄色的烟雾,在峡谷间翻滚着弥漫着,场面极是壮观,令我们热血沸腾,激动不已。后传来消息说,二号台试车一举成功!我们既为能见证这首次成功试车而高兴,又为我们能为试车台建设出力流汗而自豪。
红光路修建完成后,公路四队又承担并完成凤县双石铺至唐藏067基地配套项目专用公路及嘉陵江大桥的修建,1971年转战阳安铁路建设。
离开红光沟多年,尤其067基地解密后,我才真正明白,红光路是服务航天基地发展的一条拓荒之路。067基地曾创造了我国航天发动机史上多个第一,被誉为航天发动机的“摇篮”。而创造这一切辉煌的背后,是航天人的卓绝奋斗与无私奉献,也离不开公路人的奋力开拓与甘愿付出。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067基地迁至西安市长安区的航天城,原基地除了火箭发动机试车台还在使用外,其它地方都人去楼空。红光路也由沙石路后成柏油路,再成水泥路,继续为航天发动机试验和当地的经济发展与群众生活,发挥着服务保障作用。
在我心里,红光路便是陕西公路建设者贡献航天事业的一道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