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家河顺阳桥位于铜川市印台区陈炉镇潘家河村三组,东西走向,横跨东河川河上游一无名小河沟,距两河交汇处北约80米。该桥全长8米,桥面宽3米,桥面距水面4.7米。拱券及桥身均由大小不一的片石砌筑,拱跨3.9米,拱高3.8米,拱宽3.1米。潘家河顺阳桥修建于清代,现保存基本完好,已被列入“印台区不可移动文物名录”,拱顶北侧迎水面正中有一断裂柱形青石,应为吸水兽或者龙头石雕残件。据当地村民介绍,上世纪七十年代在桥南约10米处另外修建了一座新石拱桥,原桥便逐渐废弃。关于潘家河顺阳桥的桥名有多种说法,一说该桥向来无名,因位于潘家河村所以叫潘家河石桥;也有说东河川河为富平顺阳河上游,东河川河即顺阳河,该桥也被称作顺阳桥;还有说,这座呈东西走向的石桥与太阳运行方向相同,因此得名顺阳桥。
潘家河顺阳桥所在的道路,是铜川通往富平的一条人行小径,路线沿东河川河东南行至老虎桥,接薛镇至赵老峪公路,上可达王石凹、铜川,下可到薛镇、富平,目前道路尚存仍能通行。东河川河发源于陈炉镇东北部军台岭南麓,向东流经马家河、雷家坡、潘家河村,纳西、南、北小溪出印台区,入富平赵老峪,流长10余公里,河床宽3—50米,流域面积49平方公里,流量因季节性降水量不同增减,属间歇性河流。唐代以后,富平北邻耀县、铜川的陶瓷业逐渐发展,陈炉镇的陶瓷制品与金华山一带盛产的煤炭,极大促进了该区域道路的发展,沿东河川河及沿赵老峪河谷进入北部山区腹地的羊肠小道,都是富平及关中通向陕北的重要运输道路,两条道路交汇处的老虎桥,初建于清康熙五十二年,乾隆四十一年重修,自古为通往铜川以北咽喉要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