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看出来,你还是个搞艺术的。”
“没看出来就对了,因为我不是,艺术是纯粹的,而我可能就是在瞎胡闹。”
我学美术出身,画了几年的画,一开始用毛笔、铅笔、毛刷作画,后面就用电脑作图了,期间学了吉他、贝斯,组乐队上过音乐节,进过录音棚……貌似这都是在从事艺术,其实这些都在蒙事儿。作图是为了让商家卖货,弹琴是为了让唱歌的挣钱,我付出的是多年练习的技能,得到的是物质回报,这里面压根就没有艺术什么事。
我觉得艺术是纯粹的,是完全感性的,说实话,其实挺难,因为活在世上没有人能做到纯粹,更何况是创作这件事,没有一片纯粹的净土,又如何能想得出至纯至真的圣洁?正是难,所以能称得上是艺术的作品古今中外寥寥无几。
在艺术这事上我觉得首先得有“术”吧,“术”是穷其一生的练习,术是血汗的堆砌,各种艺术形式的呈现都必须要以扎实的基本功托底。徐悲鸿、齐白石、张大千三个画家行走江湖,泼墨行云,张张作品看似风轻云淡,但大师会告诉你:“想画画吗?那就一点一点、一笔一笔地描画,勾勒,除此之外,别无他法。”看大师作画行云流水,简单几笔描绘万里江山,短短时间一件艺术品问世。你挥毫泼墨煞有介事地描描画画,那只能叫鬼画符,大师看似闲庭信步的几笔很简单,殊不知每笔下去都需谨慎、讲究,力度的拿捏,位置的摆放,其实都在心中方寸之间,这就是数年功力的积攒。
纯粹的艺术除去技艺的磨炼,还需阅历的积累,古往今来年少成名的艺术大师有多少?一件旷世的作品,是要旁人能看出、听出厚度的。见过太多悲欢离合,看过更多的人情世故,走过七洲八洋,行过高山大河,创作出来的作品肯定会比一个不谙世事、初出茅庐的小伙有内涵。倒不说年轻就创作不出艺术品,只是没有观察过更多、听过更多、思考过更多,那与路人所做的又有何分别,出来的作品也只是技艺的堆砌而已。
什么是纯粹?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这不是清高,这就是一种纯粹。我的作品你爱要要不爱要拉到,不要拿着钱袋子在那指指点点说三道四。华彦钧的一首《二泉映月》惊天动地,他一袭黑布长袍,头上一顶黑色毡帽,戴一副圆框盲人眼镜,在街上以拉琴卖艺为生,他在创作《二泉映月》时想到的是我要凭这首曲子换俩鸡腿甚至扬名立万?想到的是这首曲子符不符合当下流行?他能想到的只是记忆中的惠山泉,自己半生的风雨漂泊,见过的人间悲苦。艺术家也是人,也要吃饭,出门坐公交也要掏车钱,当然也希望能指着作品吃饭,但是现实往往差强人意。那么宁可清贫也要忠于我的内心,我的作品是我命,任谁也不能对其左右,就是这么任性,至于作品好与不好,我是不是大师,我的作品能不能在佳士得拍卖会上一举成名,拍下成百上亿,这些都与我无关。
这里所说的艺术是指文学、绘画、音乐、舞蹈、雕塑、戏剧、建筑、电影,这些可以是商品也可以是艺术品,我想界定的标准应该就是创作者是否纯粹了。想起当时评论陈凯歌导演拍《无极》时的一段话:“你是大师,你就是金字塔的那个尖,跟什么潮流,走什么商业,你缺钱吗?缺不缺钱你都应是《霸王别姬》里的陈凯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