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幅画是我最近上色完成的,前后画了好几年,初稿是两三年前画的,单色纯水墨。
最近翻出来,有一天忽然有了感觉,加上颜色,一阵狂涂竖抹,顿时满纸云烟,水墨淋漓,色墨相融,力透纸背,一气呵成。
山耶,树耶,云耶,雨耶,根本都分不清楚,整幅画纸全湿透了。
此刻我仿佛再次置身在青城山中,风雨纵横,电闪雷鸣,久久缓不过神来,身心俱湿。仿佛雨水顺着我的头发向下流,模糊了双眼。我用手抹了一把眼睛,这才回到现实当中。回想起那次湿身,青城遇雨,是我一生难忘的经历。
有人说青城山好像没有画中的廊桥,松杉掩映的亭子倒是很多,最有名的是道观。我说之所以这幅画叫蜀山遇雨图,不是青城遇雨图,是因为艺术是对原始的复原和心灵的再现,而不是对现实的简单描摹。
艺术仅仅是借鉴了现实,我要画的是我在四川的游历,也就是对巴蜀山水的整体感觉。秋天的巴蜀多雨,我来正逢秋雨季节,阴气晦昧无清风。风雨说来就来,令人猝不及防,无处藏身,我在那里多次湿身,剑门湿身,昭化湿身,翠云廊湿身……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雨中的蜀山怎一句空翠可以形容。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稍稍有点感觉。朱自清的散文《绿》写得很生动,但是用于蜀山浓度不够。造化之神功,恐怕语言难以形容,只能意会,只能回忆,闭上眼睛就能感受。
苏东坡诗比较贴切, “每逢蜀叟谈终日,便觉峨眉翠扫空。师已忘言真有道,我除搜句百无功。” 因为他就是蜀人,所以有这种感觉。
纵然湿身,我对雨中的蜀山深深迷恋,对自然有所领悟。话说黄宾虹当年正是青城遇雨,忽然感悟到中国笔墨的意趣,从此风格一变,自成一家,独步古今。
所以那次青城遇雨正是我求之不得的人生经历,我沉浸在风雨中,满身云烟,带着挥之不去的负离子一个人下山,独享风雨。
沿着陡峭的石径,穿行在松杉密林之中,脚下的山路如流泉瀑布,水流奔泻,湿滑无比,步步难行。
途中几度被闪电雷劈所止,忽而仿佛山灵呼啸,魑魅绰绰,狂雨倾盆,瀑雨浇身。忽而烟雾满身,看不见周遭的一切,迷失在混沌之中。
为了体验这自然的神韵,我没有坐索道,徒步好几个小时走下山。背着行囊,脚都磨破了,走出景区,天都黑了。四下一片漆黑,一个人都没有,站在路边,不知何去何从,或许这就是人生。
身体疲惫,灵魂愉悦,这才感受到“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意境,艺术追求就是一种感觉,是如此不可言说。
禅机,道心,我有所悟。
千山独往,寂寞欢喜,满身苍翠。
(作者供职于陕西高速集团服务分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