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学做古典配饰是在六年前,那时刚开始接触汉服,对传统服饰的兴趣加上爱美之心,促成了这个爱好。
最简单的莫过于项圈,一个现成的金属圈,坠一个长命锁,就成了红楼梦中大名鼎鼎的通灵宝玉同款。复杂点的数璎珞,一个开口项圈,把方向颠倒过来,在开口处用各种材料做点缀,我做的这款是以樱花为主题,主材料是蝶贝,然后用珠子串成流苏增加垂坠感,旁边是冰丝线缠绕的流苏。适合搭配明代袄裙,明代礼教盛行,衣服保守,上衣包裹至脖根处,花型复杂的璎珞可以让襟前不显单调。
这款璎珞,主体以玉石打底,其上点缀花朵与蝴蝶,除却旁边撞色的两只玉髓花,剩下都是米珠串制的渐变流苏,非常有线条感,适合唐代的对襟齐胸襦裙。齐胸襦裙与袄裙相反,裙头从腋下裹一圈,锁骨尽露,长流苏可以起到连接裙头以下与脖子的作用,让脖颈更显颀长。
发簪是汉服女孩最常见的饰品,现代意义的发簪范畴宽泛,囊括了几乎所有头上的配饰。这是我做的粉白色玉簪花,用弹力线将玉髓花瓣分别缠制成五瓣和三瓣的花朵,中间加了绿叶,并用小珍珠当做花骨朵,下方用规格不同的大小玻璃珠做成四条流苏,玻璃清透,垂感佳,末尾同样吊着绿色玉髓花瓣,戴上之后走起路来真的是叮当作响,一步一摇。这个妃色簪以一个白色平安扣打底,同样以玉髓花瓣、叶子、绿色碎石以及小莲蓬组成一个小景观,由于簪体质感较重,下方的流苏做了两层,一层是纯铜叶子配件,还有一层堆在后方,是用六条蛇形链加上定位珠做的,增加了层次感,也不会显得头重脚轻。还有两个用小号平安扣、纯铜花片、岫玉花朵和小珠子分别做成单股和双股的双面簪,不含流苏的小簪子搭配高发髻非常清秀。
古人对配饰的称呼非常传神,例如步摇、压鬓、抹额、分心、禁步。图中最左边即为禁步,是女子挂在腰间压裙摆的。汉服裙子多为一片式围合,如果走路太急裙摆飞起易走光。古人讲究笑不露齿,行不露足,走路时步摇可以摇,禁步却不能摆,故而用此物限制步幅,压裙摆,称“禁步”。我做的这套“禁步”最上是一个平安扣,寓意出行平安,其下是一块镂空玉佩,玉佩下坠着各种流苏,禁步的流苏不像宫绦单单以丝线编制,禁步宜重不宜轻,否则起不到“禁”的作用,因此主要配件的材质选择了玉髓、玻璃和贝壳,中间加了一条显示主色系的紫色冰丝流苏。
三年前,我给自己做了一套结婚出阁配饰。既向往中式婚礼的庄严,又舍不得洁白的婚纱,所以便把出阁的秀禾服换成了大红织金袄裙,设计了这套配饰。现代人视为“死亡搭配”的红配蓝、红配绿在古人那里却能变得沉稳大气,从《捣练图》《红楼梦》中的描述以及故宫建筑中可窥一斑。因此我这套出阁配饰的主冠以莲花烧蓝为主体,点缀牡丹红的戒面和花朵,确定整个发冠的色调。打底选择全铜配件,用铜丝衔接,中间有马蹄莲花朵和珍珠做的花蕊,戒面旁边用铜丝卷成弹簧,穿上蝴蝶,蝴蝶会随着步伐摇曳。两侧用铜铸花枝增加整个发冠的宽度。配套的左右两只凤凰烧蓝发钗,凤凰口衔珍珠,珍珠下是贝珠和烧蓝蝴蝶以及大红色珠子串的单股流苏。另外是一对耳环,因礼服庄重,故耳环不能太简单,同样是莲花烧蓝和正圆珍珠的搭配,中间镂空处嵌大红珠子,更显灵动。此外,还做了一条围髻,相较于已婚妇女压后脑发髻的后压,围髻更显年轻,装饰性更强。这套配饰中的项链,用贝珠和玉髓珠搭配做成链子,两侧加了纯铜“囍”字配件,下坠烧蓝和扇形珊瑚及渐变水滴坠,整套配饰搭配红色礼服显得非常端庄。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古代女子每日的梳妆就是一首绮丽香软的花间词。尽管文献储备有限,手艺略显拙劣,审美也有待提高,但在这个高速运转的时代,能在闲暇时做一些小配饰,颐情且养性。 (作者供职于蓝田公路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