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大街中段的炭市街,在西安可是大名鼎鼎。因为它关系着西安老百姓“吃喝拉撒睡”中第一条的“吃”。
炭市街的“炭”当然吃不成,炭市的名字源于百年前的清代中叶。那时西安生活供热始由南山薪木转变为北山煤炭,当时此街只是一个堆放煤炭以供应满城的无名小巷,1927年得以拓宽。后因售卖煤炭,形成卖炭集市(类似今日农贸市场)人们称为“炭市”。1954年由上兰乡公所定名为炭市街,沿用至今。1966年改名为利群街,1972年恢复原名。
但解放前开始,这里已由“炭市”慢慢朝水产、海鲜、干果零售市场演变。解放后渐成规模,摇身一变,炭市街成咧基本和吃有关的副食品零售市场一条街。记得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到80年代前后,这里生意已是非常之红火。露天的摊位挤成一堆一堆,显得几家门面店有点清冷。经营是五花八门,可以说应有尽有。什么蔬菜副食、生熟肉食、各色糕点、腊味品、酱货、干菜,鲜活鱼虾、禽蛋,时令水果,以及调味品、烟酒、饮料等。
这条炭市街,北边直通到西一路,顶头处盖了座规模不小的蔬菜副食大楼。原名西安市炭市街菜场,1956年开业。1977年扩建成蔬菜副食大楼,门牌为西一路218号。享誉一方,为全国十大副食商场之一,西北地区最大的蔬菜副食经营中心。
1989年街两端建起仿古牌楼,沿街用玻璃钢瓦盖顶。一下显得气派非凡,人气就更旺了。尤其是星期六、星期天,整个市场人满为患,挤得是摩肩擦背,水泻不通。满街的鱼腥味是它的特色。记得我一老朋友喜欢在家请客,亲自下厨,每次都要煲一锅龙虾稀饭,并声称是一大早在炭市街买的大龙虾。连着两三年请了好几回,在朋友圈弄得名声不小。一次他碰到没被邀请的一位就当面调侃他“啥时也让咱尝一回你的大龙虾?”90年代末西安流行说谁“四大傻”,什么“抽烟抽中华,点菜点龙虾。挣钱情人花,给小姐留电话”。其中就有:“点菜点龙虾。”可见大龙虾价钱不菲,一般人吃不起。
老百姓口中的“吃有炭市街、穿有骡马市、用有康复路”,当年在西安很流行。那时候炭市街的市场白天经营海鲜,晚上变身热闹的夜市,成为西安一大景色,当然除了小吃,什么包子、饺子、涮锅、炒面、炒凉粉、蛋花醪糟、肉夹馍、凉皮、糊辣汤、麻花油茶,最多的就是地摊烤肉,20世纪80年代初我就和住在大差市什字西南角的同学林安令多次逛这里的夜市。坐在一溜低桌子两旁的矮脚凳子上,开几瓶啤酒,守着木炭火炉吃烤肉串,拼喝酒,还拚看谁吃的串数多,好像当年最时兴。再有路边摆的货摊,吸引不少外地游客也慕名而来。
2008年炭市街副食品市场整体搬迁至西二环方欣水产副食品市场,迁入新市场后,炭市街招牌不变,经过拆迁改造,将打通西一路和东大街,成为一条时尚商业街,马路两边将建成集购物、消费、餐饮、娱乐、休闲为一体的综合商业街区,成为西安高端消费市场。规划设想都好,不知我该信不该信?但当我坐公交车经过正拆迁的东大街时发现炭市街的牌坊被拆掉了,炭市街口被砖墙封死的那一瞬间,心中还是一紧,不知是有点失落,还是失望。拆起来容易再建就难了,也不知建成个啥“高端时尚”的玩意。总之我默默地向不可复制的炭市街致礼,永别了我心中的炭市街!
东大街炭市街南口东侧,在1400多年前这里是隋唐皇城的景风门遗址。唐皇城的西边顺义门到景风门是第四横街,唐皇城七条横街,这一条街正好居中应称中央大街。再者炭市街南口东有唐十六卫之一“掌宫中及京城昼夜巡警之法”的左金吾卫旧址。景风门外有永兴坊和崇仁坊两个坊。我感兴趣的唐代人物,永兴坊有被誉为“国之柱石”名臣良相魏徵宅,唐太宗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徵没,朕亡一镜矣!”崇仁坊有韩滉宅。韩滉为宰相画家,有《五牛图》存世,其画作被赵孟頫赞为“神气磊落,希世之笔”,是唐玄宗时宰相韩休之子,韩休为官耿直而敢直言进谏,被唐玄宗誉为“仁者之勇”,父子两代皆为名相。
《西安市志》记载,东大街炭市街南口就有一座以京剧为主的剧场--世界大舞台(后迁南大街明星剧场),1936年由韩庆奎(韩兰根)等筹资创建。王望写于1940年《新西安》一文中还说:“近为的便利城南观众,在南院门大街分设世界西舞台,炭市街则为东舞台。”
20世纪30年代末至40年代中期,京剧曾经在西安十分活跃,东大街炭市街一带逐渐成为京剧在西安活动的中心。加上位于钟楼附近的明星大戏院,东大街西段的黎明戏院和东大街中段的黄金大戏院等,都是京剧班社的演出场所,那红火劲让你诧异。王望《新西安》文中说:连西京大戏院,原系电影院,近已改为京戏舞台。还有东大街166号的西北大舞台,为陪都大戏院旧地。演出角色有坤角粉牡丹,号为陕西花衫皇后。该伶年轻艺高,姿容秀丽,每一出台,珠帘乍启,台下则掌声雷动。票价分一元二元,而每晚均告全园满座,其叫座之大,可想见矣。"
不仅是京剧,还有评剧。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明星评剧社由天津迁至西安。9月17日,明星评剧社四十余人在炭市街世界大舞台演出,主要演员有曹金顺、孙桂君、张翠芳、筱玉兰(赵玉兰)、刘金芳、张淑卿、王月樵等。演出剧目有《桃花庵》等。9月20日开始与江兰菊的京剧班在炭市街世界大舞台同台演出,“京评两大块”由此得名。而且是连演数月,客座恒满。明星评剧社当时为一家民间职业剧团,班主孙栋臣、胡久斋。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明星评剧社将第一部评剧电影《海棠红》改编为舞台本演出,这是20世纪30年代西安评剧班社自己最早编剧的唯一剧本。
评剧进西安应是1935年,是东北军进驻西北时,评剧亦随之进入西安。最早一批到西安演出的评剧社,除过扎根在炭市街世界大舞台的明星评剧社外,还有花月琴的新声评剧社,孙育舫(即柴桂芬)的得育评剧社和马凤兰的新民评剧社,当年合称西安的四大评剧班社。1956年由明星、黎明两个评剧团合并,成立西安市评剧团。
另外,1937年,“七七事变”后,东北、华北沦陷区许多曲艺艺人辗转来陕,在西安、咸阳、宝鸡、渭南、铜川、汉中等地卖艺,计约200余人。他们带来了评书、相声、单弦、鼓书、河南坠子、河南曲子、山东琴书、山东快书、快板书、数来宝等曲种。当时,他们主要演出场所就有东大街的炭市街,进不了世界大舞台的,就露天摆地摊献艺。
再有1937年1月20日陕西民众运动指导委员会机关刊物《民众前卫》旬刊创刊。《西京工商日报》社印。西北民众指导委员会由王炳南、苏资琛、宋黎等5人组成,王炳南任常务委员。有“专论”“民众讲座”“工作商榷”“文艺”等栏目。该刊是指导抗日救亡运动,宣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综合性理论刊物。刊载有西安事变文献资料,创刊号有《发刊词》,特载张学良、杨虎城两将军通电提出的八项主张。创刊号后被迫终刊。地址西安东大街炭市街。而仅此一期的《民众前卫》旬刊创刊号竟得以保存,成为“西安事变”最为珍贵的资料之一,你说神不神?
炭市街还有创办于1946年的《学风》半月刊;创办于1949年,地址炭市街公字3号的《陕西商业通讯》半月刊。
以此可见这一带文脉深厚,不是一句“吃有炭市街”所能涵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