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老城区一带,有一座没有围墙的建筑“博物馆”——沿中山路、博爱路、解放路、得胜沙路等街道两侧临街而建的商住楼,下层部分做成柱廊式人行过道,上层部分则跨建在人行过道之上,每栋二至四层不一,大大小小的近600栋“长廊式”建筑连接起整个街区,海口人称之为“骑楼”老街。
午后三点,街面被阳光晒得发白,唯有骑楼的廊下,一片阴凉。老人们自在廊下的茶室、棋牌室,喝茶、聊天,打牌下棋,好不惬意;外来的游人也自然可以不慌不忙,慢慢在廊下闲逛,别有一番闲适和自在。
待夕阳西下,海风习习,沿街走过,一栋栋骑楼挨挨挤挤,偶有娇俏红艳的三角梅从廊柱一侧探出头来。细细看去,这些楼宇从窗楣、柱子、墙面造型到腰线、阳台、栏杆等都带着浓郁的南洋风韵,外墙体浮雕的花纹上,又各自呈现着精美的百鸟朝凤、双龙戏珠、海棠花、腊梅花等中国传统雕刻,在霞光的映衬下,仿佛一座艺术殿堂。
夜晚,这里又成了游客的天堂。站在街口向远处望去,各式各样招牌灯箱的光亮映照着老街,闪耀出一片繁华。五金铺子、日用品店、笔墨古玩、服装批发店裹挟着人间烟火气在夜的灯火中升腾起来;小吃摊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最受青睐,清补凉、老爸茶、海南粉、文昌鸡、炒河粉、烤生蚝……一切有关海南人的饮食在海风的吹拂下,勾起南来北往的游客的味蕾。
骑楼,好像一幅画卷,向南来北往的人们徐徐展开。
上世纪30年代,一股闯南洋风潮在海南刮开,在异乡打出一片天地后、出海闯南洋的海南人“叶落归根”,携带着毕生血汗钱回乡建屋,安老终生。祖辈们在带回了南洋思想的同时,也将具有南洋风格的欧式生活方式带了回来,骑楼是最为具象的体现。
海南强晒多雨,骑楼独特的建筑风格不仅为往来的行人撑起一片遮挡烈日暴雨的天地,营造出相对凉爽的环境,又可成为商家谋业招徕顾客的开放交流场所,正所谓与人方便就是与己方便,精明的商人们更加懂得“顾客至上”才能使生意长久。
在海南,骑楼不仅仅发挥着其商业和旅游的价值,还汇聚着长久的情感寄托。
骑楼老街修缮展示厅的前言里对骑楼有这样的概括:“80年前,先人们下南洋、闯西洋、到东洋、赚到钱后,用见过的最漂亮的东西建成的家”。
得胜沙路上的“五层楼”曾经是海南人最向往的地方,当地人也叫它“海口大厦”。上世纪三十年代初,富甲一方的文昌人吴乾椿从南洋打拼归来,运回大量的石料、木材,他要做一件让子孙后代都长久念名的事儿,在老家做屋——建一栋海南的最高楼。
然而,建起这样一座当时轰动一时的建筑,并非一帆风顺。1930年,吴乾椿成为法国银行驻越南防城总代理,为了建成这栋楼,吴乾春想到了借鸡生蛋的办法——银行贷款。可当时实行殖民统治的法国政府在越南有一条规定,凡是从越南银行所贷出款项只能在越南使用,违规者将被严惩。不久,吴乾椿被人告发,当局政府判其“充军”。途中,负责押解吴乾椿的两名警察向其提出“私了”方案,即吴乾椿向其行贿钱财,便放其逃回海南。性格刚烈的吴乾椿因拒绝贿赂,被人剥光衣服,全身被涂满沥青,在太阳底下暴晒而亡。吴乾椿去世后,其儿子吴坤浓继续负责建设,最终完成其父未竟事业,不想在开业当天,吴乾椿几岁大的孙子不幸失足摔死。
五层楼虽说命运多桀,但美好的家,就像一个磁场。五层楼在吴乾椿两代人的不懈努力下,建成后作为当时海口最大最豪华的旅馆,成为海口的标志性建筑,生意更是迅速兴旺起来。吴家人在经历磨难后享受到了无限荣光,也通过做屋让子孙“念名”,为后代立下“不忘初心、不甘平庸、敢于拼搏”的精神榜样。
像五层楼一样,骑楼在某种意义上,也是那个时代海南人“衣锦还乡”的标志物。
在外闯荡的游子归乡后建造的祖屋和府邸,如雨后春笋般连成一片。人们在自己建造的楼舍中,一边生活一边打拼,用勤劳的双手筑起幸福的家。
骑楼一栋连着一栋,乡愁一茬连着一茬。
海口博物馆里保存着一张珍贵的骑楼照片。发黄的相纸上,斑驳古拙的墙体和廊柱,优雅的雕花和洋派的装饰仍依稀可见。
据说,当年的骑楼街景,汇聚百货、化工原料、布料、食品、餐饮、旅店、柴炭、五金等诸多行业,业务范围逐渐辐射海南全岛。每天,海口与东南亚各国的商人们发生着各个种类的进出口贸易,好不热闹。
骑楼,用其开放和包容撑起海南当年商贸的兴盛。
时光如梭,随着城市化的进程,老街上很多破旧斑驳的骑楼一度呈现消失的态势。幸得十多年前,当地政府睿智地将其作为城市的记忆保护了起来,在最大限度保留原住民风土人情的同时,对骑楼老街进行修缮,连同街道两侧旧时商号的名称也留了下来。一股南洋风情旅游潮也被悄然掀起。电影《芳华》最后的场景便以水巷口骑楼为背景,冯小刚电影工作室甚至在此仿建起一条南洋复古街作为影视基地,吸引游客颇多。尤其是近些年,老街上各类咖啡店、书店等各种文艺小店的入驻,令老街焕发出新的生命。
修缮只是外在,骑楼的灵魂犹在。今天,很多南洋回国祭祖的老华侨们在回到海口的时候,总是会到老街中转转,给身边的朋友和孩子们讲讲这里当年的故事和华侨们致富的心酸传奇。
俄国作家果戈里说,当诗歌和传说都缄默的时候,只有建筑在说话。
骑楼街景经过岁月的洗礼,已然成为当地的象征,承载着一座城市的记忆,接纳着一波又一波归来的年轻人,演绎未知的将来。而比起那些徜徉在纸上的描述,或许唯有这片建筑,更能让人细细感受这岁月沉淀下来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