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您是否经历过突如其来的公路塌方,见证过满目疮痍的公路水毁?我相信在面对公路突发的自然灾害时,你我都会避之不及,因为趋利避害是人类的本性。但确实有这么一支闻风而动、逆风前行的队伍,他们怀着对党的事业的忠诚和必胜的信念,在灾害来临时,调动机械、快速集结,赶赴灾害现场全力投入抢险,它的名字叫--汉中公路应急救援突击队!
汉中公路应急救援突击队由勘察设计、现场监理和公路施工三部分人员组成,在遭遇公路突发自然灾害时,他们就像变形金刚一样,风驰电掣般从四面八方奔赴灾害现场,迅速整合为“擎天柱”,开展抢险救援。“擎天柱”就是个战神,他一路披荆斩棘、所向披靡,相继战胜了汉台“麻坪寺大塌方”、留坝“江西营大塌方”、镇巴县“杨家河水毁”等重大自然灾害,保障了人民群众的出行安全。特别是在2015年6月洋县、佛坪特大水毁中,他冒着河水暴涨、山上滚石不断的险情,连夜赶赴灾区,连续奋战48个小时,创造了在最短时间实现便道抢通的奇迹。
看,这就是我们的“擎天柱”!那架正在高空盘旋着勘测滑坡山体病害的无人飞机就是他炯炯有神的眼睛;那一个个头戴安全帽、身穿桔黄色雨衣,用手抹去一把把雨水混着汗水,临危不惧、果断决策的现场总指挥、副总指挥、技术专家就是他智慧的大脑;那一台台刨除山体浮石的挖掘机就是他的铁臂钢爪,那一排排清淤、运渣的推土机就是他巨大有力的铁腿铜脚;他在滑坡路段鏖战、它在泥石流中搏击,他挥舞着冲击锥、打眼爆破的双拳,狠狠砸向横亘在公路上的巨石,将它们击得粉碎,硬生生踹出一条生命运输通道,让救援人员和物资源源不断运送到灾区……
其实,现实中哪有什么“擎天柱”。所谓的“擎天柱”只不过是由一个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公路抢险队员构成的,更是汉中公路职工这个团队的化身。如果说我们每一位汉中公路人都是“擎天柱”身上的一个零件,那局机关的邓建民就是那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邓建民从陕交校公路专业毕业后就在局里从事养护管理、路况巡查、应急演练和抢险救援等工作,掐指一算,这颗螺丝钉已经整整服役了36年。一路走来,他从青涩走到老城,从乌发走到谢顶,由一位技术干部成长为高级工程师,历经多次公路抢险,眼神中却依然能流露出一种对公路事业的热爱和坚守。
2002年“6·9”洪灾期间,看着108国道沿线路基全毁、灾民痛哭、一片汪洋、满目疮痍的凄凉景象,他暗下决心,一定完成抢修任务,让救灾物资能顺利进入灾区。为尽快将设计图纸送往抢险指挥部,他一个人背着一捆图纸、揣了两个馒头,像个乞丐,拄着木棍,一步步从洋县金水走到指挥部所在的佛坪秦岭收费站,狼吞虎咽地吃了一口酱油泡米饭就立即返回金水的施工现场,往返100多公里,裆部都溃烂到无法行走。
2010年7月,316国道褒河段发生大塌方,半个山体都滑塌到公路上。两头被堵的车辆一眼望不到边,数不清的司乘人员一个个焦虑、饥渴、烦躁不安,一只只猪都被热死、饿死了,猪贩子趴在货车栏杆上嚎啕大哭;拉运生鲜的货车司机眼睁睁看着瓜果蔬菜一天天烂掉,不停哀求能赶快抢通便道。邓建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一边安排人员送水送方便面,一边加快组织抢险,抢险队员和机械设备24小时连轴转,居然用3天4夜时间就完成了专家组认定的最快一周的抢通任务。
像邓建民这样的公路人还有很多,他们就像一颗颗螺丝钉和零部件,共同铸就了“擎天柱”这个战神。他怀着“永不言败、永争第一”执着的信念,在全省公路行业筑路机械操作技能、应急演练等竞赛中多次获得团体第一、包揽单项前三名,代表陕西省参加全国性技术比武和军地联合应急演练,连获佳绩,载誉而归。
“路畅人和、百姓满意、政府放心、全省领先”是“擎天柱”豪迈的誓言,他用自己的铮铮铁骨,展示了“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铁军风采。这就是我们公路应急抢险突击队!他们为了汉中的公路事业,为我们的子孙后人,用心灵演奏着宏伟乐章,用言行和身姿唱响着时代强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