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期 第1904期 本期开刊时间: 2020-08-25 星期二
今天是:2025年07月19日 星期六
 
第四版 < 上一版   
秦巴深山开路人
平镇高速公路建设项目采访手札
新闻作者:文 / 张兴海 图 / 顾小星

过秦巴山区走高速路,穿隧道、越大桥,小车从容呼啸前行,不再盘来绕去、缓慢拖沓,昔日视为畏途的崇山峻岭,已成为青山剪影变幻莫测的美景和怡情悦心的享受。在我眼里,山区高速路犹如一条飘逸的彩带穿越山水阻隔,成为现实社会生活中一个鲜明的时代性符号。

即将通车的平利至镇坪高速公路位于陕西最南端,是国家高速公路网规划中的一条联络线,贯通后将极大地方便陕、渝、鄂的区域交往,也会使南方的长江经济区和北方的关(中)天(水)经济区更加便捷地相融。知晓了这条路深藏的宏观意义,又看了它装扮一新的姿容,再听到建设者诸多感人的故事,深深觉得在这连绵群山之间真是藏龙卧虎了。这些为了平镇高速公路建设拼搏了三年多的建设者,他们默默奉献、劳苦功高。在平镇高速公路集中宣传座谈会上,介绍情况的各个单位的各位领导,他们神态恬静,语气平和,谦逊自然。会上,平镇管理处一位领导说:“在秦巴山里呆了三四年,我们就是为了向安康人民交一份合格的交通人答卷!”

下面,我讲一讲在平镇高速公路建设项目采访期间的所见所闻吧!

一条壮丽的优质路

被誉为“中国最美乡村”的平利、拥有山重水复自然环境的镇坪——绿色,始终是它们最主要的色调。它的绿,不同于我们平时见到的绿,而是在特殊地理位置形成的特殊气候条件下,经年累月氤氲出来的经络里的绿,是融化在山水的脏腑之中的。

我常常在山野游逛,为偶然碰到的绝壁而赞叹。那些垂直挺立、刀斫斧削一般的壁面,把山体曾经隐藏起来的内部结构完全坦露出来了。我多次去秦岭北麓游览,那里的山体由硕大的石头连接,几乎一块大石头就是一座山。这种石体相当坚硬,一个孔洞可以长久存在而不怕坍塌。我总认为秦岭是一座年轻的大山,它的高峻和坚固从里到外、千秋万代也不会变化。当然,这是指我熟悉的秦岭北麓。现在面对秦巴山岭,我沉默无语。同行的建设者对陕南山脉了如指掌,说这里山势陡峭,但山体却常常脆弱不堪,塌方、泥石流频发,常常会堵塞交通。

平镇高速公路地处秦岭褶皱系南侧和大巴山弧形构造的东缘,工程所处的地形、地质结构复杂,断层相当多,滑坡、崩塌、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随时可能发生。要在这些陡峭的山岭之间打通隧洞、修建桥梁,不难想象施工建设难度和安全风险有多么巨大!我们详细了解在山体内部如何打孔爆破,用什么炸药,会产生什么效果,如何通风,如何抽排涌水,如何加强支护预防塌方,如何预防事故发生……建设者一一作了解答。我想在隧道内,每天几百台大型施工机器同时开动,那种喧嚣、那种震憾、那种风险,若不亲临现场肯定是无法想象的。没有一套严密的施工程序,没有一套严格的监管办法,没有负责人一线办公的认真态度,是无法实现三年来安全生产零事故目标的。

在白土岭库区,我们在新建的七坪村钢桥上流连忘返,被平整宽阔的桥面和乳白色的护栏迷住了。这座钢桥使用了优质钢材,采用了一流施工技术,与常见的水泥钢筋大桥相比,钢桥使用寿命从三五十年延长到一百年以上。在平镇高速路上,类似这样的钢桥就有5座,长达2.6公里,这就凸显了新时代下的新技术、新成效。

一个绿色公路典型示范工程

在实地采访中,我感到迎面扑来新鲜的风——时代涌动的风潮,社会流行的风尚。

在平利至镇坪两县之间,公路等级伴随着人们对交通的期盼在几十年间水涨船高。山里人最初希望有一条出山的沙石路,能把鸡蛋运出去不碰碎就行;后来渴望是一条水泥路面,能跑小汽车就行;再后来,希冀公路再宽敞些,让外地客商的大货车也能进村;现在则是翘首期盼早日建成这条平整、通畅、便捷的高速公路。百姓的期待在变化,修路人的建设理念也在不断提升,平镇项目率先提出和全面践行“绿色公路”新理念,被交通运输部列为“全国绿色公路典型示范工程”。

为什么要践行“绿色公路”理念?这与平镇高速项目的特点密切相关。该项目地处秦巴腹地,不但植被茂密、水源丰沛、水质优良,而且还是南水北调上游重要的水源补给地,脆弱敏感的生态环境给项目建设提出了近乎“苛刻”的环保要求。平镇项目从设计到施工,绿色环保的理念始终深入人心、一以贯之。比如在设计方面,就有意回避环境“敏感”地带,保护自然生态;施工过程中的废渣不得随意倾倒,废水需要净化后排放;隧道洞门修建时也尽量减少山体开挖……我特别欣赏的是一边施工一边绿化,因为栽种树木花草有一定的季节和周期,不能等到工程结束才统一恢复植被。在开挖、取土、铺筑之前就充分考虑到了绿化,绿化效果必然明显。在秋山隧道、古仙洞隧道前,建设者讲半山腰过去曾经是开挖取土的裸露土地,已被修复成台田并及时栽植树木,变成了现在一行行一列列枝叶碧绿的树林,良好的绿化恢复效果使隧道与山体没有任何违合之感。

建设者自豪地说:“我们就是要让修出来的高速公路,就像在山里自然生长出来一样!”这是他们的绿色理想,也是他们的绿色追求。我认为他们完全做到了。

一腔发自内心的自豪感

没想到,一条公路的建设竟然会牵动到社会的各个方面。这支建设大军,除了许多专业技术人员,还有数以千计的农民工兄弟、物资后勤保障人员等。当然,公路沿线地方政府及部门的领导、众多沿线群众百姓也至关重要。

令我最感慨的是这些富有朝气的项目负责人,他们有丰厚的专业知识,有多次参与工程建设的实践,一个个沉静从容、热情诚恳,令人信赖。素养决定心态,制度决定行动。这些负责人年富力强、上下一心、团结奋进,个个都是讲实话、干实事、求实效的党的好干部。交通集团一位领导的发言也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在项目介绍时,用了“思想引领、政治引领、科技引领、文化引领、作风引领”这样的分段标题。讲话内容紧贴实际,一个钉子一个铆,有充分的实际操作事例,扎实可靠。在三年多的建设过程中,肯定遇到过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棘手问题,建设者却用顽强的毅力将一个一个问题圆满攻克了。正如这位领导说的:“我们坚信,只要自己的所作所为是公平的、公正的,就敢于去做,就有信心做好,就有底气!”

我被他讲话中这种溢于言表的、发自内心的自豪和赤子情怀深深打动了,不由得想起宋代大文豪苏轼的诗句:“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一个人只要具备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正气盈胸,就能在任何境遇中处之泰然,享受到千里雄风的无穷快意。

一种新时代的文化精神

边走边看,我们来到了镇坪县曾家镇千山村卫生室。在这个背靠大山的幽静小院,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整洁的房间,规范化的病房和医疗室,井然有序摆放的医疗器械,患者和医护人员笑容可掬的脸庞。这里是交通集团投资2万元修建的村级卫生所之一,在镇坪县,交通集团资助的类似标准化卫生室还有30家。

自古以来,修路架桥是世间积德行善的举动。平镇高速造就了秦巴山地的一段传奇,孕育了新时代这方土地的一个文化标本。这里民众的命运、生活、观念、习俗等,必然与它息息相关。我们每一个人,在自己的人生记忆中,总是难以忘掉故乡的那条街、那条河、那条路。记得上世纪80年代,那时是改革开放之初,有一部出名的短篇小说《公路从门前过》,写的就是新修的公路彻底改变了路边一户贫苦人家生活的故事。在此次采访中,我结识了项目管理处办公室一名爱笑的小姑娘。她叫向琴群,是镇坪县的一个寒门学子,她大学毕业后被交通集团作为扶贫就业员工招聘入职,走上了工作岗位。工作踏实的她自此改变了自己的人生,也给贫困的家庭带来了命运的转机,不但给年幼的妹妹创造了继续读书的条件,也让母亲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在短暂的接触中,她的笑容被大家公认为本次采访最灿烂的“表情包”。

归根结底,社会的发展催生了文明的进步。社会文明,包含着浓厚的人文精神,也就是对人民大众的深厚情感,对劳苦民众的深切关怀。从修路的初心到具体的实施,全都自觉而又明确地体现出来了。“日月两轮天地眼,诗书万卷圣贤心”。读书人觉得天上的日头月亮无时不在监督着自己的所做所为,所有诗书句句蕴含的都是仁爱的精神。建设者们默默地在大山中劳作,为的就是人民群众的福祉。群山无言,天地却详尽记录下了这种宝贵的文化精神和财富。

平镇高速公路建设者用汗水、青春和心血,认真践行“大爱在心、为民开路”的交通精神,圆满兑现了向安康和陕南人民的庄严承诺,是新时代最值得尊敬的人!

4b1.jpg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09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