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期 第1905期 本期开刊时间: 2020-08-28 星期五
今天是:2025年05月04日 星期日
 
第一版 下一版 >
月光中的李白
新闻作者:文 / 侯军亭

“李白像别的不满现实的诗人一样,需要有一个清丽隽永、空灵静谧的世外桃园。但他的世外桃园不在仙山田园,小桥流水,歌舞霓裳,而在和污浊现实截然分开的月光之中。



诗,是文学的骄子。

赋诗咏月,自古以来就是我们这个民族所喜爱的。在唐代大诗人李白的笔下,月亮一经刻意描绘,那明媚隽永、清新舒畅的形态,那静谧神奇、透明空灵的情景,那千古流传的嫦娥、吴刚、张果老、白兔和蟾蜍的优美传说,每每使人们浮想联翩,寄托情丝,产生一种真挚美好的情感。

李白咏月,不像别的诗人仅留下若干名篇名句。他用多不胜计的篇句勾织出千姿百态的月光世界,别有一番意趣。如乐府诗《古朗月行》:

小时不识月,呼做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白云端。

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

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

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

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

阴精此沦惑,去去不足观。

忧来其如何?凄怆摧心肝。

这首诗巧妙地从稚童对月亮的认识起笔,以神话故事表现作者的内心世界,使人感到幻中有真、动中有静,增强了月夜的静谧和神奇。诗中用“白玉盘”“瑶台镜”“大明”“阴精”代指月亮,用传说中的月中仙子、桂树、白兔、蟾蜍直写月宫,在刻意描绘之中,表达了前曾观赏、后则感伤的郁叹心境。

诗的奥妙在于把人人都可以理解的感受用独特的方式说出来。诗人在生活实践中认识到,月亮具有普遍性和永恒性的本质。此时此地与彼时彼地,自然的东西在发生变化,而月亮几乎没有变化。因而,每当皓月当空,夤夜如水的夜晚,诗人就极易触景生情,产生触目成吟的佳作。李白的《把酒问月》:

青天有月来几时?

我今停杯一问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

月行却与人相随。

皎如飞镜临丹阙,

绿烟灭尽清辉发。

但见宵从海上来,

宁知晓向云间没。

白兔捣药秋复春,

嫦娥孤栖与谁邻?

今人不见古时月,

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

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当歌对酒时,

月光长照金樽里。

诗作句句写实,语言朴素真挚,巧妙生动,寓哲理于写景抒情之中,揭示造化的无穷与人生的短暂。

我们读诗时想起李白,正如李白写诗时想起他之前的古人一样,会产生一种莫可名状的感伤,同时寄情与月,得到难以言喻的慰藉。

李白写过许多游仙诗,也写过不少歌咏隐逸的诗。这些作品经常是借题发挥,以抒发苦闷惆怅、怀才不遇的情感;但李白却很少把自己的苦恼和愤懑带进笔下的月光之中。他笔下的月光世界,是一个远离喧器尘世未受污染的世界。如《送崔氏昆季之金陵》:“秋风渡江来,吹落山上月。主人出美酒,灭蚀延清光。”《初月》:“玉蟾离海上,白露湿花时。云畔风生爪,沙头水浸眉。”通过对“山上月”和“水上月”的描写形象地表现了月出的位置和环境,其动态令人蓦生明媚舒畅、迷离幽蒙之感。

再如李白月夜“思乡”“思友”的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寒月摇清波,流光入窗户。对此空长吟,思君意何深。”(《望月有怀》)表达了诗人在月明如洗的夜晚浮想联翩,遥念故乡、朋友真挚美好的怀念之情。

李白还在咏月诗中着力描写了下层社会的人物形象。这些人物无论是写月下等待幽会的男女,或是月夜湖中的少女,都具有活泼的生活气息。甚至在月光下还传出劳动者的歌声:“渌水净素月,月明白鹭飞。郎听采莲女,一道夜歌归”(《秋浦歌》其十三),“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秋浦歌》其十四)。这里,采莲女写得已极传神、冶炼工写得尤有声色。月夜、寒川,热烈的劳动场面出现在静谧的月光世界,相辅相成,交相映趣。

“清风朗月不用一钱买”(《襄阳歌》)。李白像别的不满现实的诗人一样,需要有一个清丽隽永、空灵静谧的世外桃园。但他的世外桃园不在仙山田园,小桥流水,歌舞霓裳,而在与污浊现实截然分开的月光之中。

李白的咏月诗美不胜收。从他的诗中我们既可以看到月光世界充满灵机异趣,也可以看见诗人自已的形象和活动。 (作者系交通系统退休职工)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09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