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期 第1905期 本期开刊时间: 2020-08-28 星期五
今天是:2025年05月04日 星期日
 
第一版 下一版 >
且留佳话在商山
新闻作者:文 / 王永宏



立秋之后,商州的正午依旧艳阳高照,异常酷热,但一早一晚,空气里多了凉爽。在连绵的秋雨中,枣、梨、苹果、葡萄等水果挂满枝头,快要熟了。

公元992年,商州经历了春霜、夏旱,入秋又遇水灾,致使“稼穑已伤”“津梁全坏”,百姓生活更加困顿。七月七日那天,王禹偁跑遍商州城,最后才买到一颗苹果,解了家里最小的孩子的嘴馋,全家大笑,愁眉顿展。

对于谪居生活,王禹偁已渐渐适应。去年此日,他在皇宫值宿,当时夕阳西下,清风习习,燕子穿进穿出,蝉在柳树间长鸣,他不知不觉打起瞌睡,进入梦乡。中官(太监)突然赶来,传下旨意,附庸风雅的宋太宗刚写出一首新诗,吩咐众官唱和。王禹偁交差回来,家人已备好乞巧的美酒、瓜果,陈列得满满当当,一家人高高兴兴,孩子们蹦蹦跳跳。谁知道,正在受宠若惊时,大祸已然酿成。当年九月,他因直言为徐弦辩诬,得罪巨僧,惹怒太宗,初贬商州团练副使,“不得签署公事”。在个人政治进入首个低谷时,家里的生活条件也一落千丈。随他一起的亲人,有年迈的二老,生病的妻子,还有尚不懂事经常哭闹的三个孩子,也受到牵连,度日如年,倍受煎熬。

短短一年间,荣辱两重天。最易触景生情,头发半落的王禹偁,面对此时此境,只能常作自我宽慰。人生本有顺逆,顺境时,不过是给皇帝当辅佐;困窘时,不过是贬居异乡,自己又有什么不能适应的呢?

这一日,天气放晴,稍显荒凉的“舍人园”,竹篱歪斜,菊花吐芳,秋虫呢喃,几只蚂蚁在茄子上爬上爬下。两个小儿在草丛里玩耍,一个逮住小虫子炫耀,另一个索要不得,淘气地哭起来。王禹偁看见,也懒得去管。且让他哭几声吧,不一会儿,他们就会和好。他只顾抚琴作乐,自斟自饮,倒也悠闲自得。

此时,大儿子嘉佑捧着《杜工部集》来到他的身边:“父亲,你的《春居杂兴》写道,‘两株桃杏映篱斜,妆点商山副使家。何事春风容不得,和莺吹折数枝花?’这与杜甫的诗句‘恰似春风相欺物,夜来吹折数枝花’非常近似,有抄袭之嫌,请改之。”

“是吗?”王禹偁既暗自吃惊,却又喜不自胜。

那还是在春天时,王禹偁睡足之后,踱步到门外。昨夜梦里,窗外似有轻劝的春雨和风声。此时院内,两树杏花、桃花争奇斗艳,一阵春风吹来,惊起枝头上的黄莺,几片花瓣轻轻落在还有些湿润的地面上,甚是可惜。

此情此景当时让王禹偁呆住了。桃杏无辜,奈何春风无情相欺,恰似贬谪落魄的自己。这一种愤懑、不平、无奈,必须也只有用诗来排遣。《春居杂兴》就是在这样的心境下信笔呵成的。

这些年来,从平民百姓“磨面小儿”,到考中进士步入仕途,王禹偁一直追随的是白居易。当时诗坛分白体、昆体、晚唐体,后两体追求形式之美,近于空洞无物,而白居易“歌诗合为事而作”的文学主张,令他极为推崇,追求平易流畅的语言,初步形成了简雅古淡的风格,被宋人看作重要的白体诗人。但是,自从贬谪商州,这里的美丽山水抚慰了他的忧伤;这里的人民遭遇让他看到底层的真实;这里的民间采风让他汲取到民歌的营养。这里的所见所读所思,让他的诗里多了同情、苦难、黑暗,多了自省、针砭和胸怀,他的诗风也在不知不觉中有了转变。这首《春居杂兴》,与杜牧名作《山行》的“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同韵,一、二、四句末同是斜、家和花,却是别样风景别样心情。王禹偁当时吟哦出来,以为其中的讽喻,可与白乐天比肩,故非常满意,遂由嘉佑送去装裱,日日挂在房中,风流自赏。

此时此刻,听到嘉佑的善意提醒,王禹偁突然发现,自己在长期学习、实践白居易的诗风和主张的过程中,已经不知不觉地把杜甫作为了典范。回头细思商州以来新作,《对雪》《感流亡》《竹鼠留》《畲田词》等诗,颇得杜甫《秦中吟》《三吏》《三别》之味,而《春居杂兴》,更是与杜甫心有灵犀,高度暗合,这真是“本与乐天为后进,敢期子美是前身”。因此,这首诗根本不必再改动,还应是诗坛的佳话。

自此,王禹偁在菜园耕作之余,充分利用闲散时间,以白居易、杜甫为楷模,以风骚为志向,日日潜心吟诗,不仅注重意境、情怀,而且讲求格律,直至《村行》“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传世,一举成就了他在北宋诗坛的美名。

 (作者供职于商洛公路局)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09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