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尚写的诗叫偈子。
公元638年,唐贞观十二年,在新洲(今广东新兴县)有位姓卢的官长和妻子李氏得了一个儿子,取名惠能,卢惠能诞生不久父亲就去世了,由母亲独自把他带大,因为家境贫穷卢惠能没有上过学,以砍柴卖柴为生。
一次一位客人订了一批柴火,卢樵夫就把柴送到客人家里去,收了钱,他听见屋里有人在念经,念的是《金刚经》,卢樵夫自然不知道念的什么,但却被其吸引听入神了,一直在窗外把这部经听完。
卢樵夫大字不识一个,却听得若有所动,便向讲经之人询问:“您念的是什么啊?”“我念的是《金刚经》。”“您的《金刚经》从哪儿得来的?”“我这部是五祖弘忍亲口所教,你要是感兴趣可以去湖北黄梅找弘忍和尚,他是佛教禅宗的第五代祖师。”卢樵夫便决定拜师学艺,他东借西凑了10两银子,留给了母亲,便从广东走到了湖北黄梅。
卢樵夫见到了弘忍法师,跪在其面前磕头行礼,弘忍法师问他:“你来作甚?”卢樵夫抬头答道:“我来做佛,不求他物。”弘忍法师听罢为之一惊,心中暗想此人有极大的慧根,但是脸上不露声色,反而厉声斥责:“你个南蛮子也配来做佛?”卢樵夫回答:“人有南北,佛性岂有南北。”弘忍法师心中欢喜,此人日后必有成就,可还是没有表露出来,把袍袖一摆,打发卢樵夫在庙里做了一名火头僧。自此卢樵夫便在庙里砍柴舂米,烧火做饭,一干就是一年有余,期间弘忍法师什么都没有教他。
这一日弘忍法师对寺院中所有弟子说:“你们跟随我修行多年,现在你们各自写一篇偈子,我看一看你们学习的程度,哪位弟子的偈子如若真能明心见性,我将把祖师法位传与他,让他做第六代禅宗祖师。”在众弟子中能够有能力继承弘忍法师衣钵的只有祖师的大弟子神秀和尚,可神秀十分矛盾,不知道写还是不写,写是为了得到老师的教导,并不是贪图法位,不写又违背了老师的意愿,就这样辗转反侧,四天四夜13次徘徊于老师的屋外,最后终于下定决心还是写吧,便于第五天夜里偷偷地在五祖弘忍屋外的墙上写下一篇偈子:“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
第二天弘忍法师见到弟子神秀和尚在墙上写的这篇偈子,觉得还算满意,如果按此修行必得大利益。得到了老师的肯定,寺内弟子便开始纷纷传颂,卢樵夫听见就放下手中的活,来到写诗的墙下,见很多人在看,有寺内和尚也有当地的居士,他便拉了一位说:“施主,我不识字帮忙给念念。”这位居士给卢樵夫念了一遍,卢樵夫听完说:“一事不烦二主,劳驾,我也有四句偈子能不能帮我写在旁边。”居士很是诧异,找来笔墨在墙上写下卢樵夫的偈子:“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笔飞墨舞顷刻间卢樵夫的偈子也写在了墙上,就在神秀和尚写的偈子旁边,这下引来更多人的围观,两相对照,一个是得道高僧,一个是文盲苦力,一个说身是菩提树,一个说菩提本无树,两人针锋相对,大家议论纷纷。弘忍法师听屋外人声吵杂便推门而出,见到墙上又有一首偈子,上前观看,看罢问新的这首是谁写的,大家说是卢樵夫的,弘忍法师一摇头,一皱眉,脱下鞋子上前就把墨迹未干的偈子抹了,下了一句评语:“这四句也不究竟”,转身便走了。卢樵夫没吭声回到后院该砍柴砍柴该舂米舂米。随后弘忍法师把神秀和尚叫到屋里,告诉他:“你那四句我当众表扬,但是你尚未入门,回去再好好修行吧。”
第二天傍晚,70多岁的弘忍法师拄着拐杖来到了寺内后院,见卢樵夫在舂米,便问:“惠能,米好了吗?”卢樵夫答:“米已好,尚欠筛。”弘忍法师点点头,拿拐杖在地上敲了3下转身离开。就在当日晚间三更慧能来到了弘忍法师的房间,至此弘忍法师将《金刚经》与自己的袈裟传与慧能,并告诉他,你将来便是第六代祖师。
一首偈子成就了卢樵夫,成就了禅宗六祖惠能大和尚,大和尚的偈子表现了心,而非神秀和尚的形,看世间万物无不是一个空字,心本来就是空的话,就无所谓抗拒外面的诱惑,任何事物从心而过,不留痕迹。这就是六祖惠能的开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