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期 第1905期 本期开刊时间: 2020-08-28 星期五
今天是:2025年05月04日 星期日
 
第四版 < 上一版   
一幅清雅壮阔的山水画卷
新闻作者:文 / 宁颖芳



诗圣杜甫的诗,大多是关注现实生活的沉郁之作,而这首《绝句》却色调明快,意境悠远,像一阙优美、精致的小令,如一幅清雅、壮阔的山水画卷。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这是杜甫的组诗《绝句》四首中的第三首,因其简洁明快,朗朗上口,被后世反复吟诵,广为流传。

苏轼曾说:“少陵翰墨无形画”,的确如此。每每读这首绝句,眼前浮现的是一幅美丽淡雅的山水画。那宁静悠远的意境,如诗如画的风景,让人心生愉悦和欢快之情。此四句诗也如四幅山水条屏,每句皆为一幅小画,四幅小画又组合成一幅更加壮阔的山水画卷。

在近体诗中,“绝句”用于写一景一物,抒发作者瞬间的感受。一切景语皆情语。当景物触发了作者内心的情绪,于是那些意象便信手拈来。在这首诗里,杜甫用近乎白描的手法,以词语捕捉景物中所蕴含的诗意,用色彩描摹或动或静的物象,勾勒出一幅草堂初春的秀美图画,表达了一种清新欢快的美好氛围。

诗的前两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写黄鹂于柳枝间鸣叫,白鹭于蓝天上飞翔,从翠柳、黄鹂到蓝天、白鹭,从悦耳的鸣叫声到云端里飞翔的翅膀,以“黄”衬“翠”,以“白”衬“青”,“两个”对“一行”,由近及远,由下而上,动静结合,有声有色,使整首诗散发出早春季节生机盎然的气息。诗的后两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当诗人临窗远眺,远处西岭山巅仍是尚未消融的积雪,而门口停泊的船只,又让人睹物生情,想起远方的故乡来。后两句也是对仗工整,“窗”对“门”,“含”对“泊”,“西岭”对“东吴”,“千秋”对“万里”,“雪”对“船”,名词、动词和数量词一一互相对应,营造出高远开阔的意境。

这首诗意味最浓的是最后一句。“万里船”三字,蕴含深意。因多年战乱,交通阻绝,而战乱平定后,交通恢复,才能看到船只往来。“万里船”与“千秋雪”相对,镜头拉向远处,空间感增大。诗人虽然漂泊他乡,暂时寄身于草堂,但仍然志向高远,胸襟博大,视通万里,思接千载。他目光所及之处,不是眼前的小窗与垂柳,不是苟且的生活,而是“千秋雪”与“万里船”,是诗与远方。他内心关注的不是自己的稻梁与温饱,而是江湖之远与庙堂之高。诗人思乡怀远、忧国忧民之心,跃然纸上。

让我们看一下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当时,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家人入蜀,在成都修建了茅屋,即“草堂”。杜甫在这里居住了近四年,创作了二百多首诗歌作品。成都气候宜人,风景优美,生活相对安逸,自然风光的秀美,抚慰了杜甫旅途漂泊、流离失所的劳顿与艰辛。杜甫在草堂还写下了很有名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江畔独步寻花》等诗作。

在佳作纷呈的唐诗宝库中,杜甫的这首《绝句》就像一件完美的艺术品,闪烁着迷人的光泽。这首诗也可以说是七言绝句中的典范之作,读来让人品味出绝句的一些写法和技巧,更能体悟出汉语言的精妙独特之美。不仅使人欣赏了一幅清雅、壮阔的山水画卷,更是从中感受到诗人心系家国、情牵苍生的博大胸怀。因此,读唐诗,这首《绝句》不可不读。 (作者供职于咸阳公路局)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09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