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期 第1905期 本期开刊时间: 2020-08-28 星期五
今天是:2025年05月04日 星期日
 
第二版 < 上一版    下一版 >
格律诗的常识
新闻作者:文 / 郭少言



诗是一种有节奏、韵律、音乐感的文字,特别是我们国家的旧体诗,即格律诗,有一些常识,懂得了方能体会诗歌之美。四声、平仄、押韵、对仗都是格律诗的规则。

四声与平仄

汉字的语音不论古今都有四种声调,即“四声”,尽管古代的声调和今天的普通话有些差别。汉字还是一种单音节字,一字一音。其他语言,如英、法、德、拉丁语、俄语就没有声调之分,每个单词也有很多音节。因此,汉语听起来仰扬顿挫,字字分明。

我们今天所讲的普通话是新中国后才广泛普及的,其声调与古诗的声调读法有些不同。普通话有四个声调,第一声叫“阴平”,第二声叫“阳平”,第三声叫“上声”,第四声叫“去声”。古代汉语四个声调却是:平声:包括阴平和阳平;上声:即汉语拼音的第三声;去声:即汉语拼音的第四声;入声:读音短促,这个声调在普通话中已经不存在,古读“入声”的字分别并入第一二三四声中。一些方言还保存着入声。读古诗想弄明白哪个字是旧读入声,要去查那种注明入声字的字典或是韵书。

这四种声调有平声和仄声的区分。其中,第一声(阴平)和第二声(阳平)通称为“平声”;第三声(上声)与第四声(去声)通称为“仄声”。旧读“入声”归入仄声。平声与仄声的交错体现着诗歌的节奏,使声调高低起伏,富有音乐感。

押 韵

古今中外的诗,要读着顺口、读着像首诗,都是要押韵的。有的韵非常严格,有的很宽松。比如,唐以前的“古体诗”押韵很宽松,写起来比较自由,因此直到近代,诗人们一直爱写这种古体诗;而唐以后成熟起来的“近体诗”即格律诗,押韵就比较严格,平仄对仗也工整,音乐感更鲜明,学起来更难。

同韵母的字在一首诗中用于一部分句子的末尾,叫“押韵”。举卢照邻的《曲池荷》为例,看看平声字做韵脚的诗:

浮香绕曲岸,圆影覆华池。

常恐秋风早,飘零君不知。

这里第二句末的“池”和第四句末的“知”韵母都是“i”,且都是平声,这就是诗的“韵脚”。第一句可以用韵,也可不用,这首诗没用韵,第一句末改用仄声字“岸”。第三句按格律不用韵,所以也改用仄声字“早”。

再看一首以仄声字做韵脚的诗,唐人曹邺的《官仓鼠》:

官仓老鼠大如斗,见人开仓亦不走。

健儿无粮百姓饥,谁遣朝朝入君口。

首句“斗”、第二句“走”和第四句“口”,都押ou韵,而且都是仄声。第三句按规定不用韵,就改用平声字“饥”。

从唐诗的例子中可以看出,凡是句末韵母相同的字就属于一个韵,用作韵脚时,阴平(第一声)和阳平(第二声)都属于平声,可以同在一首诗中使用。但仄声字一般情况下必须同一个声调才能用于一首诗中,比如《官仓鼠》的仄声都是第三声。所谓韵母相同,有一点得说明白,韵母分韵头和韵尾,凡是e、i、u、ü做韵头的,只要韵尾相同也算同韵。所以,eng和ing同韵,ie和üe同韵,en、in、un同韵。

如果用普通话写诗,旧的韵书已经不适用了。近几十年来,音韵学者们研究制定了以北京语音为基础的新韵。1965年出版了《诗韵新编》,避免了历代韵书不合理、繁琐的情况和不适合现代读音等缺点。今天还在写格律诗的朋友需要备一本,按此新韵去写诗,就不会因古今读音不同而“出韵”。

绝句的格律

初学写诗,先写绝句吧,只有四句,琢磨精致了,八句的律诗,甚至长律也就迎刃而解了。

绝句有五言,有七言。一般是在第一、二、四句的末字,用同一个韵目的字做韵脚,首句可以用邻韵(相近的韵就行)也可以不押韵。第二、四两句的末字不仅要押韵,并且都得是平声。如果是七言绝句,首句用韵可以增加音乐美感,因此,七绝首句押韵较多。

绝句规定第三句不用韵。但由于绝句作为格律诗限用平声韵,所以第三句末字限用仄声字。首句不用韵的其末字也限用仄声字。这就明白了,凡不押韵的那一句,末字就得是仄声(第三声或第四声)。

首句不用韵的,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注意,首句末字“尽”不押韵用仄声,第三句“目”不押韵也是仄声。整个诗的韵脚是“流”和“楼”的ou。

首句用韵的,卢纶的《和张仆射塞下曲》: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风、弓、中的韵脚是eng、ong、ong,韵尾相同算押韵。第三句末字“羽”不押韵用仄声。

平仄安排要体现节拍的音乐感。五言有三个节拍,第二、四字和末字;七言有四个节拍,第二、四、六字和末字。需做到三点:每句节拍所在的字要平仄交错;首句和第二句、第三句和第四句,凡属节拍字(不包括末字)的平仄要对立,不能相同;第二句和第三句,节拍字平仄要相同,这叫“粘”。

比如,李白的七绝《苏台览古》句中第二、四、六字的节拍是这样的:

旧苑荒台杨柳新(仄平仄),

菱歌清唱不胜春(平仄平)。

只今惟有西江月(平仄平),

曾照吴王宫里人(仄平仄)。

可见一二句平仄相对,三四句平仄相对,但二三句是平仄相粘。

律诗的对仗

律诗和绝句在押韵和平仄上的要求是一样的,主要不同点是必须讲对仗,对仗在绝句中则可有可无。“对仗”是两句中的词组结构和词性要相同,互相成对,有点像对联,所以用“联”来称呼律诗的一对句子。第一、二句叫“首联”,第三、四句叫“颔联”,第五、六句叫“颈联”,第七、八句称“尾联”。其中,颔联和颈联必须要对仗,也就是说要在一首律诗里至少写出两幅对联。

对仗并非我们想像的那么死板,有很多形式。有“工对”,词组和词性对得工整;也有“宽对”对得不那么严格;还有“流水对”,出句和对句的内容是一个意思的连贯,如李白的五律《送友人》颔联:“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就是流水对中不太工整的宽对;“交错对”,需对仗的词语不在同一个位置而是错开的,如王维的五律《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颔联:“倚仗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柴门外”与“听暮蝉”名词的位置是交错的,如果让名词在同一位置上,平仄和韵脚就不合规则了,因此利用交错对来补救。此外,还有“借对”和“扇对”(隔句对)等灵活的形式。

格律诗虽有束缚,也有许多变通的办法,比如“拗救”等。思想性和情感真执才是最重要的东西,只重形式就容易沦为文字的游戏。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09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