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
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
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
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
焉知二十载,重上君子堂。
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
怡然敬父执,问我来何方。
问答未及已,儿女罗酒浆。
夜雨翦春韭,新炊间黄粱。
主称会面难,一举累十觞。
十觞亦不醉,感子故意长。
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
作家潘向黎说“杜甫在中年等我”。的确是这样,杜甫的读者应该属于中年,没有经过岁月的打磨,哪能懂得他的家国之情和流离之痛。读杜甫诗,漂泊、离乱、失意、饥饿、贫穷镶嵌在字里行间。而立之年再读杜甫,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赠卫八处士》这首五言古诗记录着杜甫温暖的感情。诗歌不长,却情感饱满,寓意不深,却真挚感人。
开头四句:从离别说到聚首,悲欣交集,强烈的人生感慨带入诗篇。诗人的慨叹,暗隐着对这个乱离时代的感受。诗歌的前十句主要是抒情,后十二句转为叙事,看似家常的叙事中,无处不关人世感慨,充满感情的波澜,如层漪迭浪,是一种内在的沉郁顿挫。结尾的两句,看似草草收场,却饱含着人生的无奈与苍茫。
张上若评价这首诗说:“诗无句不关人情之至,情景逼真,兼极顿挫之妙。”这首诗记录着最朴素的友情,既充分体现诗歌的韵律之美又充满画面感,镜头中的影像非常温馨。
安史之乱后春天的夜晚,杜甫从洛阳赶回华州,途径奉先县,一路走来,完成最重要的作品《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羌村三首》以及广为流传的“三吏三别”。一场安史之乱,大唐王朝风雨飘摇,杨玉环在马嵬坡香消玉殒,唐玄宗在蜀中被迫退位,唐肃宗灵武仓促即位。有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志向的杜甫因为上疏救房琯,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从长安到洛阳,杜甫见到了离乱中的家人,也见到了风雨飘摇的河山。从洛阳到华州,诗人一路走来,看到一群群流离失所的百姓,看到一处处被战争血洗的村庄,眼泪已经流干,诗人带着失落、带着离愁、带着满腔的悲愤赶赴华州,担任他那个小小的参军。
细雨之中,杜甫推开了故人卫八的家门,离别二十年了,故人一切可好?是否还记得这位老友,时光中潜藏的密码,在杜甫推门的一瞬间解开了。老友还是当年老友,只是岁月的辙痕已经爬上额头,人间的风霜已经染白了两鬓。战争中的两位就如居于东方在黎明升起的商星和居于西方黄昏升起的参星,一出一没,难以相见。昏黄的烛光下,两位老友相聚,思念之情,就如那绵绵的春雨。当年卫八是意气风发的少年,今日再见已是一群孩子的父亲,夜雨之中的相聚,伴着昏黄的灯火,再度温暖两颗久别的心。
踏着春雨采摘的蔬菜、刚刚做好的黄米饭以及自家酿造的老酒已经上桌,连饮十觞,依旧化不开相见的喜悦,依旧醉不了浓浓的温情。杯盘中,融入的是诗人的感动,交织的是主人的盛情,明天就要离别,山河破碎,世事茫茫,但有了这片灯火在下雨的夜晚,大唐的长夜似乎平添了几分温情。 (作者供职于汉宁分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