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是近体诗中最常用的体裁之一。但是,要创作一首好的七律却并非易事。
以我之拙见,创作七律,要着重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熟悉七律的结构。七律共八句,每句七字,共56个字。多于八句的则称长律。七律的第一、二句叫首联,第三、四句叫颔联,第五、六句称颈联,第七、八句是尾联,简称“四联”。
七律的“四联”,实际就是四副对联。如杜甫的《登高》就是这样的,每一联都十分工整。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但是,在寻常的七律作品中,只要求颔联、颈联对仗就行了。也就是说:每首七律中,颔联、颈联必须是两副对联。
第二,七律“四联”的作用。“四联”关乎七律诗的起承转合。“起”是开端;“承”是承接上文,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转”是转折,在内容上递进一层,转出他意;“合”是全诗的结束。四联环环相扣。
创作中,首联可以起得比较随意,但一定要设好色。设色,就是给全篇定下一个色调:是欢快的还是苍凉的,是悲壮的还是忧伤的。所以,七律的首联是有色彩的一联。颔联要顺流而下。首联好比一个泉眼,水挖出来了,颔联就要让水流,否则就是原地循环。所以,七律的颔联是有担当的一联。颈联,要丰富全诗的内涵。否则,会让人有头重脚轻的感觉。所以,七律的颈联是有故事的一联。尾联,要收束有力有味。戛然而止或余音绕梁都允许,唯独忌讳拖泥带水。所以,七律的尾联是有闸门的一联。
第三,押韵。七律押平声韵,而且必须是一韵到底,中途不能换韵,即全诗韵脚均出自同一个韵部。这是格律诗的原则。创作七律既可以用《平水韵》,也可以用《中华新韵》。但二者不能混用。如果混用,就会出韵。七律用韵默认《平水韵》,如用《新韵》创作,需要标注“新韵”字样。
第四,平仄。平仄是格律诗的音律基础。近体诗和古体诗的区别就在于是否严格遵守平仄格律。在现代汉语拼音中,音调对应的一声为阴平,二声为阳平,三声和四声都是仄声。比如,“飞”“肥”为平声,“匪”“废”为仄声。
初学者,最好用《平水韵》创作七律。但是,因为《平水韵》的韵脚比较窄,初学者会感到诗意难以得到充分地表达。如改用《中华新韵》,韵脚字的选择范围则宽泛很多。
第五,对仗。七律诗难就难在对仗上。对仗是律诗有别于绝句的重要标志。要求颔联(三、四句)、颈联(五、六句)必须对仗,这两联若不对仗,便不能称之为律诗。对仗的要求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数词对数词;方位词对方位词等等。
对仗形式主要有“工对”“邻对”“宽对”等等。工对,即工整的对仗。凡词性相同,平仄相反,无论在词意或语法结构上都对得非常工整的,就叫工对。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邻对,即邻近事类相对的对仗。如:“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宽对,即对的不十分工整的对仗。宽对只要词性相同,就可相对,如:“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峰寒。”初学律诗,先掌握宽对,等到熟练后再循序渐进。
第六,粘。取粘连、粘附之义,指后联出句与前联对句必须相同相粘,即平粘平,仄粘仄。粘的标志主要看七律下联出句第二字的平仄跟上联对句第二字是否一致。
第七,格律检验。七律写好后,要反复修改,反复推敲。同时,还要运用正规软件检验,以期各方面要素均符合要求。
有人说,写格律诗是戴着镣铐跳舞。那么,音韵、平仄、粘对等就是所谓的“镣铐”了。但是,只要你有高远的志向,渊博的知识,熟练的技巧,常写常练,把七律写流畅了,您也就成了高手。所谓的“镣铐”也会变成助飞的翅膀。
(作者系咸阳公路局退休职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