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安康市平利县平镇高速公路建设管理处的会议室,坐在我对面的是一个四十多岁的年轻人,本该满头乌发的他头上却添了不少白丝,这点点白发使他有了另一种气质风度,也使我产生了诸多遐想——这是一个阅历丰富、饱经风霜的年轻人。他面部线条刚毅俊朗,双目盛着淡淡的笑意,他的坚韧、乐观书写在他的神情上,想抹也抹不掉。从会议主持人的介绍中,我才知道他正是平镇建设管理处处长贾晓军。
贾晓军是一个坦坦荡荡的年轻人,他没有豪言壮语,更不会夸夸其谈。他向与会的新闻媒体朋友和作家们坦露心迹:早年平镇高速公路处于勘察设计阶段时,他出差路过平利就想去看看路线,没想到越野车跑了一个半小时崎岖山路还没到跟前,只得放弃前行。领教了这里的山高岭峻、谷狭河窄,他作为经验丰富的建设者,断定平镇高速公路的建设是一块极难啃的骨头!
后来,平镇高速公路项目建设的担子偏偏落在了他的肩上。曾经参与过商界、吴子、榆绥、安平等多条高速公路建设的贾晓军坦言,他建设的高速公路各有特点、各有难度,唯独平镇高速公路特点最为突出、难点最为棘手。
“难度究竟在哪里?”这是我向贾晓军提出的第一个问题,也是筑路人用劳动、用汗水回答得最为圆满的问题。
修筑高速公路,是现代交通人的职责所在。英雄的筑路人并不怕钻山过水、披荆斩棘,他们最担心的是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平镇高速地形条件非常复杂,仅地质断层就多达110处。81.4公里路线几乎全部位于山高谷深、水深廊狭的区域,仅桥梁就有83座、32公里,隧道24座、32公里,桥隧长度占路线总长度的八成。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这些难点,给建设施工带来了极大挑战,也倒逼着管理处在加强管理上深耕细作、精益求精。
鲁迅先生曾讲过:“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当然,鲁迅在这里隐喻的是人生之路、生存之路。筑路人在崇山峻岭中修路,修的不只是通行之路,也在修人生之路、精神之路。筑路人在平镇高速公路上播撒的不仅是高强度的劳动、汗水,也是智慧和精神。没有他们挥汗如雨的劳动,没有他们默默奉献的精神,没有他们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勇于开拓创新的精神,是不可能在荒无人烟的深山修筑出一条通衢大道的。
在平镇高速公路集中宣传座谈会上,平利、镇坪等地方政府领导、施工单位代表异口同声地感谢省交通集团和平镇建设管理处。贾晓军说也应该感谢地方政府和当地百姓,感谢施工单位和成千上万的工人。我觉得,他们并不是彼此客套,而是发自肺腑之言。
如今,平镇高速公路通车在即,这条81.4公里长、双向四车道的高速公路,见证了筑路人的奉献,见证了筑路人和当地政府合作的成果,见证了沿路百姓的付出,更见证了省交通集团的坚强领导。平镇建设管理处全体员工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科学管理,为全面实现工程质量、安全生产、投资控制、绿色环保、文明施工、廉政建设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路通了,农副产品销路畅通了,老百姓不但生活生产条件改善了,腰包也鼓了起来,这是其一;其二,平镇高速给当地群众提供了高质量的出行条件,同时也拓展了看不见的文化之路、文明之路。
地方政府领导之所以感谢省交通集团和平镇建设管理处,因为他们不但认认真真修路,还时时处处关心当地群众的切身利益。省交通集团拿出3000万元入股镇坪县扶贫开发,通过扶植企业产业化发展、农民集约化经营,大大加快了农民脱贫攻坚的步伐;管理处把投资1000万元修建的24.4公里施工便道留给地方政府,分文不收;管理处出劳力、出机械为老百姓修建被山洪冲倒的房子、及时恢复生产,一文不取;施工队出资帮助村子贫困户大学生度过难关,不求回报……这些感人的事迹如嘹亮的歌声,响彻平镇高速各个标段。管理处超前部署绿化美化工作,尽量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路还没有通车,开挖过的护坡已经恢复植被变得绿草茵茵、郁郁葱葱了。所有隧道入口和出口,仿佛是大山在张着口呼吸,它已经化为自然山体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在平镇高速建设中有许多值得称道的亮点,其中有两项对我印象深刻。一是创新工艺,高标准保护水文环境。大批量使用桥梁桩基施工泥浆“脱泥—净化”一体机,彻底改变了过去将泥浆直接排入河流或沟渠的粗放式施工,而是将施工泥浆集中收储,通过多次净化成为洁净的水和可利用的泥饼,使生态环境一如既往地美好。二是全省首次在八里关、白土岭等6座桥梁架设钢板—混凝土组合梁,使桥梁寿命由纯混凝土桥的几十年提高到百年以上。
修路是为了使人民的交通更便利、生活更美好,这个道理很简单,但它却必须通过艰苦的奋斗和长期的付出才能实现。筑路人,正是助力人民奔向小康、建设美好生活的强大生力军!各施工单位的工人是平镇高速建设的功臣,毫不夸张地说,81.4公里高速公路是用工人们的汗水浇灌出来的。隧道建设者在湿热、嘈杂的环境中工作,每天都大汗淋漓,可是他们毫不后退、奋力掘进,不但提前完成掘进任务,还创造了单向掘进4公里的突破。沥青路面铺筑大都在炎炎夏日进行,刚铺的路面温度将近二百度,塑料鞋底踩上去即刻就会融化。头顶着毒辣的太阳,脚下是炉炭般的沥青料,可是工人们一刻不停地劳作着……他们唱响的是筑路歌中最嘹亮最美好的声音。修路必然涉及征地拆迁,而沿线百姓舍小家、为大家,积极配合当地政府拆宅子、迁祖坟,没有人蓄意闹事,没有人恶意纠缠。因而,没有当地百姓的无私付出,平镇高速公路通车之日或许将遥遥无期。
省交通集团流传着一个著名的“三个一”段子,就是建设管理处处长在干完工程后常常会大哭一场、大睡一觉、大醉一次。我觉得可以再补上一句:大唱一回。
为什么要大哭一场呢?这大哭,是悲喜交加的情绪宣泄。喜悦的是工程终于竣工,就像农民迎来丰收、学子中了金榜一样开心。无奈的是管理处一班人,一连多年工作生活在深山野岭,父母有病不能尽孝,儿女成长不能陪伴,爱妻思念付之明月……还有难以诉说的苦衷。这一切,随着竣工都从心底喷涌而出。筑路人是顽强的、勇敢的,但他们的心也细腻、也柔软,虽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可是面对自己亲手建成的高速公路,他们常常喜极而泣、老泪纵横。对于管理处同志来说,他们最怕半夜手机骤响。凡是夜半三更打来的电话几乎都是十万火急,他们最怕工地上发生突发紧急事件。上万人在近百公里的施工线上日夜苦干,几千台机械同时轰鸣,大量工序时刻在交接,无数需要处理的问题要随时决断……作为负责顶层管理、协调、推进建设的管理处全体同志,无人能做到安然入睡!直到工程竣工,他们才能放下悬着的心大睡一觉,扎扎实实地睡个自然醒。当然,大醉一场也在情理之中。但我建议不要喝得酩酊大醉,最好趁着微醺吼几嗓子,吼什么呢?就吼一曲筑路歌——
我们是陕西筑路人,
我们的战场在深山峻岭,
在大地三秦,
一条条高速公路用我们的汗水铺成。
我们奋斗,
我们自豪,
我们光荣,
我们开始新的征程。
通向幸福生活的路,
离不开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