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山区要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交通先行。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实现乡村振兴,仍然需要持续破解交通难题。对镇巴县的交通发展历程和发展情况进行梳理回顾,旨在通过盘点现状、理清思路、正视问题,不断开创镇巴交通运输事业新征程。
镇巴交通发展的主要成果
2006年到镇巴工作,到市上开会需乘车4小时,镇巴是到市区路途时间最长的县。2008年,镇巴仍是全市唯一不通铁路、不通高速和没有二级路的“三无县”,全县公路总里程仅1760公里,14个乡镇不通油路(水泥路),通村水泥路为零,公路等级低,抗自然灾害能力差,经常晴通雨阻。当时有人调侃说,汉中那边是水泥路,镇巴这边是泥水路。
人们在称赞镇巴生态、文化的同时,总会不经意加上另一个评语: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刚到镇巴时下乡调研,很多老百姓住房安全、吃水用电都存在很大问题,问村组干部和群众对改变状况有啥想法,大多回答既不要钱,也不要物,只想修路,普遍认为只要有路,就能加快产业发展,就能脱贫致富。当时有的初步达成意向的招商项目,企业实地考察后因交通不便最终打消了落户镇巴的念头。
落后的交通是制约镇巴发展的最大“瓶颈”。通过深入调研得出:镇巴要脱贫、镇巴要发展,关键在交通。2009年以来,面对全县公路密度和公路等级“双低”实际,县委、县政府连续作出开展“交通建设年”“交通提升年”“交通会战年”活动的决定,举全县之力攻克交通短板。
2009年至2011年“交通建设年”期间,共投资4.58亿元,新建、改建公路1298公里,投资额是前40年总和,里程是前30年总和。
2012年、2013年,210国道镇巴段二级路改造完成,缩短出县时间1.5小时;包茂高速过境6公里竣工通车,完成310省道渔(渡)紫(阳)段公路整治,镇巴实现一小时上高速。
2014年至2016年“交通提升年”期间,县财政每年挤出资金2000万元,加快实施秦巴山区交通扶贫及县域路网“813工程”,共投入6.4亿元建成通村水泥路81条415.5公里,产业路、旅游路4条141公里。
2017年至2019年是镇巴“交通会战年”,对最后不通畅的32条151公里建制村公路发起最后总攻,将最难啃的“硬骨头”全部拿下,实现了建制村100%通畅。完成深度贫困村31条200.8公里的通组公路建设。启动建设通县的“西镇”高速、210国道县城过境段改造、320省道星子山隧道工程,并正加快推进。
目前,以县城为中心,以210国道为主轴,以镇简、镇碾公路为骨干的公路网络四通八达、功能齐备。一条条公路穿行于山峦沟壑之中,天堑变通途。实现了100%行政村通水泥路、通客运,昔日的犄角旮旯通上了水泥路,告别了“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脚泥”,出行难问题总体缓解。
推进交通建设的几点体会
十年交通巨变,是国家发展、时代进步的必然,更是全县上下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持续用力、久久为功的丰硕成果。
凝聚共识是前提。从2009年起,全县四大班子下定决心破解阻碍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这块“短板”和“卡喉”问题,持续作出了交通“建设年”“提升年”“会战年”等一系列决策部署,扭住交通建设不放松。牢牢抓住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秦巴山片区扶贫、脱贫攻坚和 “两联一包”等历史机遇,反复向省市领导和相关部门汇报对接,争取支持。县委、县政府围绕交通规划蓝图强力推进,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一届接着一届干,不反复、不折腾,累计专项调研交通、督查交通项目以及一线办公、现场解决交通项目征地、拆迁、资金等问题60余次。各级干部上下一心,汇聚起推动交通发展的强大合力。
凸显民生是关键。无论是与基层干部群众交谈,还是历年两会代表委员提出的建议,都集中反映了思交通、盼交通的共同心愿。对涉及全县的国道改扩建、高速公路和到镇主干道升等改造,坚持举全县之力,不惜代价优先保障。启动建设的县乡公路、通村水泥路,在实施前进行认真调研摸排,特别是通村公路坚持采取“自下而上、自上而下”方式反复论证,修群众意愿强烈的路,修事关脱贫致富的路,修产业发展需要的路,突出了脱贫路、产业路、资源路、旅游路、应急路为先导的理念,贴近群众生活、产业发展实际,群众乐于接受,项目易于推进,实现了修通一条路,致富一方人。
细化举措是保障。在全市创新推出“县上补一点、项目捆一点、农民筹一点、创业能人捐一点、联扶单位帮一点”的“五个一点”法,十年间累计筹措资金23亿元,破解了农村公路建设资金难题。在项目落实过程中推行县级领导包抓联系镇、联扶单位包抓项目、交通部门班子成员担任项目负责人抓项目建设、镇党政主要负责人抓通村路建设的“层层包抓”责任制,采取“周暗访、月通报、季检查、半年观摩”等检查考评机制,保障了交通项目落地并有力推进。
需要持续破解的困难问题
路网结构等级不优。全县公路发展不均衡,国省干线无论是通达深度和道路等级都发展不足。农村公路占比较大,未形成环线或网状路网,镇与镇之间交通联系不畅。全县公路等级以四级公路为主,道路等级普遍偏低。随着县、镇、村主干道的完善,人民群众对通组路建设的愿望更加迫切,但缺少项目和资金支持。
资金缺口仍然较大。镇巴山大沟深,自然条件恶劣,地质复杂,施工环境差,建设成本高。施工所需钢筋、水泥、砂石等建材全部依靠外运,运程远、费用高。近年来连续实施“建设年”“提升年”“会战年”,交通项目面大量广,自有财力难以消化历年欠账,资金压力仍然是制约交通事业加快发展的重要因素。
交旅融合发展滞后。镇巴生态环境良好,文化积淀厚重,旅游资源丰富,发展潜力巨大。交通是串联旅游要素的重要枢纽,发展旅游业,交通是基础。但目前游客入县的渠道还不丰富,旅游景区“最后一公里”问题较多,“城景通”“景景通”的旅游公路网络滞后,游客来县旅游的便捷、舒适体验程度不高,交通与旅游互为依托、互相促进的模式尚未形成。
运输方式相对单一。全县支线铁路建设不足,高速公路正在建设,通用机场建设滞后,人们出行和货物运输基本依靠以国道、省道和县乡道路为主的公路,灵活性、多样性、经济性相对较差,距离建立衔接顺畅、多种运输方式相互补充的多式联运体系还有较大差距,运输结构调整任重道远。
镇巴交通未来的主攻方向
站在脱贫摘帽振兴乡村新的历史起点上,必须要坚守初心,践行使命,继往开来,砥砺前行,推动交通建设提质增效,让镇巴发展的脉搏加速通畅。
打造互联互通的对外综合运输通道。积极推进通用机场建设。抓住国家开放低空空域资源契机,加快镇巴庵垭梁通用机场建设,推动临空经济发展,进一步提升对外开放度,同步规划建设机场对外连接道路,完善机场集疏运功能。加快高速大通道建设。建设洋镇高速镇巴至陕川界段、洋镇高速镇巴北立交与县城连接线、镇巴九阵至四川两河口界高速公路,促进县城快速交通协调发展。着力推进国省干线通道建设。加快推进国省干线升级改造,畅通干线大通道,加快实施G210镇巴县城至渔渡段公路改造,推进S218西乡镇巴界至大池镇公路、S318大河垭经观音至巴庙等8个省道改建项目。
完善便捷高效的区域公路交通网。加快县镇公路提质升级。提升重要县镇道路技术等级,改善道路通行条件,强化县城与镇及周边地区的联系,加快物资流通,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助力乡村振兴与产业发展。持续推进通村通组道路建设。打通通村通组道路“最后一公里”,在实现脱贫攻坚100%行政村通水泥路的基础上,采取“以奖代补”方式,分批统筹推进贫困村和非贫困村通组道路建设。对农村公路基础设施做到精准规划,改善农村路网结构,为乡村振兴奠定基础。完善城乡公共交通系统。积极发展城市公交客运,打造县城区及周边镇城乡公交圈,满足广大市民、群众的乘车需要。
构筑富民强企的产业发展交通体系。积极建设资源路、产业园区路、应急抢险通道、战备通道等,下大气力发展旅游路,增强内生发展动力。完善产业发展交通体系。全力打造石化产业运输大通道,围绕茶叶、魔芋、畜牧、中药材四大农业主导产业,推动产业园区、产业基地路网建设。打造旅游交通运输体系。围绕独具特色的天坑资源,构建旅游“快进”交通网络,加快干线公路与景区公路连接线以及相邻区域景区之间公路建设,提高旅游景区的通达性和便捷性,实现游客远距离快速进出旅游目的地。依托县乡公路、景区连接道路建设集“吃住行游购娱”于一体的“慢游”交通网络。推进“交通+旅游”融合发展。按照全域旅游发展要求,推进交游融合发展,根据旅游出行的特点和需求,以及自驾游、订制游等需求,更好地完善旅游交通基础设施。
积极破解交通建设资金难题。要在政策许可范围内,想尽千方百计,全方位、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系统梳理建设“交通强国”、推进“四好农村路”、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政策机遇,找准切入点包装申报争取交通项目,有的放矢,盯住不放,全力争取上级投入。对已立项或准备立项的较大项目,落实专人、专班跟踪到底,直至落地。探索采用多元化市场融资方式拓宽融资渠道,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交通建设。整合县级可用财力,建立地方财政投入保障机制,按照轻重缓急原则,逐步化解交通债务,推动交通事业健康发展。
(作者系汉中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镇巴县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