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期 第1913期 本期开刊时间: 2020-09-25 星期五
今天是:2025年05月22日 星期四
 
第一版 下一版 >
由畅到美的如虹篇章
汉中市“十三五”干线公路发展侧记
新闻作者:文 / 徐立生

如果说“十二五”的汉中公路交通是由阻变畅的话,那么“十三五”的公路交通则是由畅变美。一排排绿色葱茏的行道树,一簇簇争奇斗艳的景观带,一行行错落有致的绿化平台,以及随处可见的公路服务区、巧夺天工的公路驿站、人性化的服务设施,无不彰显着汉中公路人为民谋福的情怀。

精心雕琢、倾力打造,让美丽干线公路为陕南山水画卷增色添彩。

“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安全舒适出行的需求就是我们工作的目标,要不辱使命把路管养好,打造让政府放心、人民满意的干线公路。”这是汉中公路管理局一班人工作的准则和出发点。结合汉中的地域特点,汉中公路局科学拟定“十三五”美丽干线公路创建五年规划,按照“治乱为先、完善为主、靓化为辅、文化为重”的创建思路,率先在全省探索路域环境治理和路宅路田分家新举措,因地制宜打造了错落有致的绿化景观带,在西乡、镇巴、略阳、留坝、南郑等路段分别打造富有汉中地域特点的绿色景观廊道,沿线路域环境大幅提升,公路文化呈现方式也更加多元。2019年,汉中公路局将打造108国道“陕南公路交通山水画册”建设试点和美丽干线公路创建有机融合,将“五美”公路理念与历史文化融为一体,形成独特的汉中公路品牌。“十三五”期间,累计投资5311万元,创建美丽干线公路617公里,增设文化墙16处,绿化覆盖率较以前增加到60%,创建路段优良路率保持在97%以上。

高点站位、贴心服务,让服务底色和人文关怀成为人们舒适出行的拂面春风。

汉中公路局积极构建汉中公路人文大格局,建成一批集餐饮、旅游、购物、休闲、娱乐、维修等多功能、多业态发展的综合停车服务区,加速形成全市“干线公路+乡村旅游+特色产业”的兴业富民新模式。“十三五”期间,陆续完成红石梁公路驿站、留坝江口服务区、南郑石人山风景停车区、樱园停车区、黄沙停车区、秦巴路魂、潘家河石门风景停车区等停车区及服务设施的改造和新建,建成港湾式停车带26个,开放道班对外服务9个。其中,于2019年投资320万元建成并投入运营的244国道留坝江口服务区,占地3024平方米,内置大小车位18个,预留充电桩车位2个,设有无障碍通道、可变情报板、WIFI等设施,涵盖停车、就餐、如厕、休息、修车、加水等功能,为司乘人员提供更为多元化、人性化的公路服务,成为我省服务区建设的先进和标杆。

科技创新、降低成本,让“四新”技术和预防性养护为公路全寿命周期延点续航。

大力探索“5G+智慧公路”路网监管模式,利用5G信息手段和北斗PTK自动监测技术,通过自动化信息采集、数据传输、分析研判、边坡裂缝位移、雨量监测等多种手段,对公路高危边坡和地质灾害点实施全天时监测预警,实现路网监测信息化、科技化、无缝化,这也是我省首次将5G技术运用于公路边坡地质灾害数据智能分析和预警领域。以“四新”技术推广应用研究为重点,树立全寿命周期成本理念,开展预防性养护,有效减少公路病害、降低养护成本,拉长公路大修周期,提高养护工作的主动性和科学性。连续4年在普通干线公路养护大中修工程中推广应用厂拌冷再生基层技术,实现旧路铣刨料再生利用,同步采用沥青路面就地热再生技术,原路面沥青混合料实现100%再利用,节约了养护成本,社会经济效益更加凸显,环保节能率得以提升。“十三五”期间,全局循环利用率达100%,回收利用旧路材料23万立方米,节约费用2840万元。

科学预判、及时预警,让高效快速的应急处置能力成为道路安全通畅的金色盾牌。

全市建成3个具有一定应急抢险救援能力的机械化养护救援中心,建立“统一指挥、分工明确、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工作机制和响应程序,逐年组织开展不同主题的应急演练,进一步提高应对不同突发事件的处置能力。“十三五”期间,汉中公路局排险土地岭、救援武关驿、治理姜眉路、加固芋家垭,有效处置了210国道镇巴杨家河特大山体垮塌、316国道留坝铁佛殿等公路交通突发事件,实现了“零事故、零伤亡、零掩埋”的工作目标,打赢了一个又一个应急抢险攻坚战,多次参加交通运输部、省级应急演练,锻炼了公路队伍对突发事件快速反应、应急保障、跨区域协同抢险能力。五年来,累计投入抢险资金2380万元,完成水毁修复投资8191万/166处,有效确保道路安全畅通。

以“加大路网实时监测覆盖率、提供便捷出行指南”为主要抓手,自动化观测站从“十二五”的7个增加到“十三五”的25个,先后建成汉中公路网管理与应急指挥中心1个、县域应急处置分中心2个、观测点25个、交调点23个、可变情报板6个,重要节点运行实时监测覆盖率达60%。

“十三五”期间,汉中公路局6个集体18名个人受到国家级表彰,55个集体182名个人受到省厅级表彰,36个集体99名个人受到市级表彰,全国文明单位创建已通过初评。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09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