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春节千里迢迢回家过年,造就了一年一度最大的人类迁徙的壮观景象,体现了国人故土难离的情结。这种回家的执着,反映在电影《人在囧途》和歌曲《有钱没钱回家过年》中。今年提出原地过年政策,成了全国人民非常关注的事情,原地过年能不能过好,能不能过出年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打算,我也有我的过法。
我的记忆里,首先要去祭奠祖先。家族中无论大小男性,在大年三十下午带上香表纸蜡和响鞭烟花,自成一队雄赳赳地向祖坟进发,一路上油然而生一种家族荣誉感和家族归属感。对于小孩子们更是一种难得的家族意识教育,让同一个姓氏的男人们从小有了一股强烈的认同感和无法割裂的纽带。可是今年我们洒在大江南北的兄弟们不能相聚成行去为先人祭奠,需要新的家族意识培养和祖先纪念形式。今年大年三十,我带上儿子向家乡的方向焚香叩首祭奠祖先,然后向他讲述爷爷曾经给我讲过的家族故事,讲述爷爷的爷爷是如何带领一众兄弟姐妹为了逃离战火,翻越群山、跨过江河,如何在他乡安家落户、成家立业、繁衍生息,如何艰苦奋斗、努力前行,如何言传身教、家风传承。用先辈的故事去纪念先辈,用祖上的精神去激励后人,完成家族的传承。我觉得这样的祭祖会更有意义。
其次,我关心的是家庭的团圆。往年除夕包饺子、放鞭炮、看春晚,一家人团团圆圆。初一,本家人一大早出门入户打躬作揖拜年热热闹闹,初二带上妻儿回娘家省亲幸福美满,其他日子走亲访友推杯换盏意气风发。今年不能如往昔一般,不过在这个网络时代,地域的遥远再也不是交流的障碍,如果想念一个人只需要打开手机,无论是视频单聊还是群聊都不在话下。原地过年一样能和家人团聚。除夕我就带上妻儿向家乡的父母视频拜年,然后一起包饺子、看春晚,只要听到妈妈的唠叨和父亲的嘱咐,过年的味道就依旧是那个味、那个情。初一再给大爷、大婶、伯伯、伯母、叔叔、阿姨电话问候,只要心意到情谊就不会淡,再带上家人一起去看一场贺岁电影,为儿子买一串冰糖葫芦,年的味道就很温暖。初二,和妻儿向岳父岳母拜年问好,让儿子给姥姥姥爷唱儿歌、背唐诗,远方二老的笑容就是我们一年的思念。剩下的日子和哥们兄弟煲个电话粥,吹吹牛打打气,未来的日子再约相聚小酌,随着时间的推移,友谊的酒会更加香浓。
最后,过年是每个华夏子孙不可割舍的情结,不可能因为一场疫情就轻易淡化,年是一定要过的,年也是一定要拜的,在新时代,我们当然有新时代的过年形式。今年,我们原地过年不回家,但是家永远在我们心中,亲人、友人是我们的思念,亲情、友情是我们的寄托,让明月寄相思,让5G送祝福,新时代新年俗新风貌。
(作者供职于商洛东管理所路政中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