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春节,隆冬已过,除了节日到来前的些许仓促,还有仍然未曾消去的疫情扰动着人们的神经。网上的政策条文与倡导劝诫无不在提示着我们,春节的期待与喜悦无法彻底消退疫情,我们要在警惕与谨慎的夹缝中,享受节日的祝福与温度。
“今年过年,就不回去了吧。”挂掉电话觉得有些感慨。这个决定对我而言不是第一次。曾经,为了躲避过节的繁冗习俗与亲朋好友过于热切的问候,我时常以春节期间三倍薪资为由,不愿回家,母亲总抱怨说别人都回来了。而这一次,我同其他无数个父母的子女一样,在另一个“家乡”迎接属于自己的新年。
城里的节日少了家乡繁琐的习俗,街道两旁挂上整齐的一排排红灯笼,配合点缀的彩灯,也衬出些年味来。腊月二十七那天早晨,与家里通过电话,才意识到年前的准备该张罗起来了。审视了一圈家里,发现还算干净,收拾起来也容易不少。小时候,我特别喜欢帮忙收拾东西,因为总能从某个犄角旮旯里发现几个硬币。这次,我也从一堆杂货中翻出了新的惊喜:一袋水仙花的种球和一套文房四宝。去年冬天的时候,陪一位朋友去花店,一眼看到高高的茎叶之上五六瓣白色小花,中央点缀着一点黄。当时对花没有什么研究,经过介绍才知道原来是水仙花。后来专门买了一大袋种球去种,种下没几天就开始抽芽了,花茎的生长速度着实喜人,但没等到开花就冻死在了去年冬天,彻底打消了我做一名养花人的想法,剩余的种球就被扔在了某个箱子里。
那套毛笔还是大学时期买的,那时候参加了学校的书法社团。这次再拿起笔已经时隔好多年了,写出来看着也凑合,便突发奇想自己写春联。一张红纸铺开,用线裁成长方形,将毛笔蘸好墨,摆好姿势,结果写了一地的红底黑字始终不满意。要么是字与字的间距掌握不好,字太大或太小,拿起手机又去搜索写春联的方法,开始研究起来。几经折腾,写出了一副长联,贴在门外,还有几张福字,贴在室内。大功告成之后,忍不住拍张照片发了朋友圈,炫耀一番。
从无所适从到忙碌起来,年前的几天,我开始慢慢融入这座城市的春节。也许我仍是这城市的异乡人,但今宵万家灯火,也有我一盏。也许,无法和家人团圆的春节会“独酌无相亲”,但即使千山万水,也能“千里共婵娟”。
我们无法割舍眷恋家乡的情感,家是我们最依赖的地方。从春天的播种到种子萌芽;从夏天的蝉鸣到秧苗过膝;从秋天的落叶,到果实成熟;从冬天的雪花,到田地旷阔。我们也不必拒绝,另一个港湾的怀抱与温暖,滋养我们激情与梦想的异乡。从晨曦车水马龙的柏油大道,到日暮不曾停歇的霓虹初上。过往,我们记下了这个地方的窒息与疲倦。这次,我们也将在这里,留下陪伴与温暖的印记。
(作者供职于宝天分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