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56期 第1955期 本期开刊时间: 2021-03-05 星期五
今天是:2025年05月04日 星期日
第一版 下一版 >
对照过去认不出了你
新闻作者:文 / 白秋薇

1b2.jpg



巍巍宝塔山、滚滚延河水,伴随令人艳羡的苹果红,让人心旷神怡的林草绿,南北贯通的交通动脉,红色圣地旧貌换新颜。

2003年延安至安塞高速公路建成通车,靖安高速公路、黄延高速公路相继通车,3条高速公路由北向南依次相连……伴随着交通巨变,延安的物流运输、招商引资、项目建设迎来新的发展机遇,红色旅游业蓬勃发展,凝聚起新的磅礴力量,正在绘就新时代的壮丽画卷。

综合交通引领老区新变

1942年至1944年,陕甘宁边区开展了较大规模的修路运动,形成了以延安为中心的公路交通运输网络。“车路修通,开始运盐”,边区道路建设深受人民的赞扬和拥护。

新中国成立初期,延安公路通车里程仅380公里,民用汽车仅有3辆。改革开放以来,全市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逐步加快,交通网络日益完善。

经过18年的艰苦努力,1992年8月1日,延安火车站建成投运。当日8时45分,第一列披红挂彩的列车驶出延安火车站,3万余名群众见证了历史性的一刻。

2003年9月,延安至安塞高速公路建成通车。2006年9月,西安至延安高速公路建成通车,两地车程从原来的6小时缩短为3小时,使得延安的红色旅游和西安的人文古迹旅游结合起来,形成了一条黄金旅游线。

铁路民航畅通大动脉。2012年7月,西安至延安动车组正式开行,全程2.5小时。机场方面,1958年延安机场建成,2018年11月8日南泥湾机场正式通航。

“十三五”以来,延安相继建成6条高速公路293公里,全市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943公里,实现了“县县通高速”的目标。延安机场航线数量从4条增加到16条,通航城市从5个增加到23个,初步建立了以延安为中心,“承东联西”“南北贯通”的支线“小枢纽”航线结构,老百姓的出行更加方便快捷。

“对照过去我认不出了你,母亲延安换新衣。”今天的延安,不再是交通闭塞、荒凉贫瘠的穷山窝。它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公路成网、铁路密布、航空发达的新城市目标迈进。

“圣地情”列车传播陕北文化

“青线线的那个蓝线线,蓝格英英的彩,生下一个兰花花呦,实实的爱死个人……”走进Z44/3次“圣地情”红色文化列车,仿佛来到了陕北——广播里播放着陕北民歌《兰花花》,墙上贴着宝塔山的照片,扫描二维码可以听列车广播员诵读贺敬之的《回延安》。

列车上,乘客跟着乘务员学说陕北话,还能吃上洋芋擦擦、小米粥等特色美食……这趟列车穿越黄土高原,跨过滚滚黄河,在圣地延安和首都北京之间架起了一条快速交通通道。自2006年7月1日开通以来,该列车已开行5040趟次。

作为第一趟由延安开往北京的特快列车,Z44/3次“圣地情”红色文化列车始终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作为宗旨,把列车作为传承延安精神、展示革命老区形象的窗口,把“服务真心、旅客放心、旅途舒心”作为工作目标。在旅客服务方面,列车工作人员把红、绿、粉、黄4种颜色的丝带系在旅客行李上,以区分有不同需求的旅客,提醒乘务员重点服务和照顾,把“您的出行有我”工作理念落实在服务细节中。

为打造“圣地情”红色文化品牌、更好传承延安精神,Z44/3次列车以延安红色文化为主题,设置“初心延安”“风情黄土地”“学说陕北话儿”“学唱陕北歌”“梦回延安”以及“寻味延安”6个红色文化主题宣传板块;开设“圣地情”特色列车广播,通过视觉、听觉、味觉、感觉4个方面,让列车成为旅客感受陕北风情的移动风景线,让旅客一步步走近延安,了解曾经的峥嵘岁月。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09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