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56期 第1955期 本期开刊时间: 2021-03-05 星期五
今天是:2025年05月05日 星期一
第四版 < 上一版   
冬日,摇曳在丹江里的芦苇
新闻作者:■ 杜会琴



冬日的午后,一个人走到丹江边上,太阳宛如生气的孩子一样,不情愿地挂在天边,举目四望,是一片萧瑟的冬日景象,只有河水里的芦苇着花了,芦花飘飘,白白的,软软的,像一簇簇轻盈的羽毛,在风中摇荡。

严格说来,芦苇所开的也许不叫花,因为它与传统的美艳毫不着边,它以瘦弱的身躯迎风接浪,以随和的个性任凭南北东西。虽飘荡了一世没能成为栋梁,但它勤奋一生努力生长,以摇曳的身姿抚慰了多少漂泊的心灵,成为文人画家笔下的常客。

与芦苇的缘分要追溯到小时候,那时候我还是一个小学生,每日里上学必须要经过一大片的芦苇荡,有时候起得早了,一个人经过时,看着黑乎乎的一大片,偶尔还有从芦苇根部传出来的小动物的动静声,细细碎碎的,心里难免十分害怕。在这种湿地里生长的一般都是一些青蛙蟾蜍蛇之类,外形丑陋恐怖的爬行动物,为我最怕的一类。但到了白天,和许多小伙伴一块经过时,又常常忽略了这一片芦苇荡的存在,我们欢天喜地的走在回家的路上,互相追逐的打闹嬉戏,都被那根根芦苇尽收眼底。

到了端午节来临之际,母亲嘱咐我采摘一些芦苇的叶子好拿回家包粽子。放学以后,我会叫上亲密的小伙伴钻进芦苇丛里,眼疾手快地采摘着,心里惊恐的突突直跳,还是害怕脚下会突然出来青蛙之类的。采好后不敢多留,连毛带草一块用藤条捆了,带回家放在门口的石板上,由母亲再次细细分拣,我则像一个立了大功的将军,显摆着自己劳动的成果,吆喝着哥哥拿这个取那个的。等到了端午前一天,母亲下午就用煮过水的芦苇叶子开始包粽子了。我学着母亲的手法,可是这光滑细长的芦苇叶子就是不听话,拧来拧去最后就散了。母亲嫌我糟蹋米就不叫我包了,我只好看着母亲变戏法一样的包出一个个四棱见线的粽子来。端午节的清晨,我在母亲的悉索声里睁开朦胧的睡眼,厨房里弥漫着芦苇叶子和糯米混合在一起的香味,猛一下想起了锅里的粽子,就一骨碌翻身起床,开始享用起这每年一次带着母亲味道的美食。

长大后离开了故乡,从诗经里知道了芦苇曾经有一个美丽的名字——蒹葭,因为和“在水一方”的伊人联系在了一起,自然也就和美、飘逸、灵动这些美好的词语关联在了一起。之后也看到过白洋淀里郁郁葱葱的大片芦苇,见识了渭南洽川湿地里姿容秀美的芦苇,它们曼妙翩然的舞姿,似患难与共的友人一样一路伴随着我。

如今的我,生活在陕南小城里,有幸的是有一条丹江绕城而过,更加幸福的是丹江湿地公园的打造越来越有了感觉,一年四季都有好的景致可以入眼。尤其秋天,伫立江边极目远望,收入眼帘的是顶着灰白色芦花的芦苇,像一个咿呀自语蹒跚学步的小孩,令人怜爱,令人遐思。看着它们千姿百态的在风中摇曳,我就似一个母亲凝视孩子般欣慰,风中的芦花向我挥手致意,点头微笑,似乎在感谢我的知遇之恩。

眼前这些生长在丹江枯水期的芦苇就如同一位慈善家,一所收容站,它把那些随波逐流无家可归浪迹天涯的泥沙搂入怀中,让它们安家落户。它以海纳百川的胸怀,时刻恭候着一切漂泊者的皈依。在潮涨潮落中,把千里迢迢,奔腾不息的泥沙都留下来,日积月累,积沙成滩,聚沙成家。

一个人的一生中,总留有一些美好的人和事物,它们是生命的滋养,也是岁月的馈赠。我故乡上学路上那一片芦苇荡早已消失了,但我心中的芦苇依旧摇曳不止,它不仅在悠悠的岁月中伴我成长,而且一直是我寂寞心灵上的一盏指路明灯。一个人在事业上有所建树,超群出众,当然令人羡慕,但毕竟凤毛麟角。世界上绝大多数是平凡的人,平实低调如同一根芦苇,能够坚守自己的一方净土,不为外界的各种诱惑所动,默默耕耘于本职岗位,把点点滴滴的小事做好。即使不能成为栋梁,也要燃烧自己,关照别人,抚慰人间。就如同冬日的我,在寒风里依然用虔诚感恩的心以及青春激扬的文字,来感怀这些暮色里站立在丹水之中苍苍的芦苇。

 (作者系商洛公路局职工)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09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