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游杜陵,晴日照高林;林径通幽处,陵冢草木深。密林悦鸟兴,万籁陵寂静;清气净人心,惟闻汉时音。
千年之前的杜陵,是文人雅士以及皇亲国戚吟诗作赋和踏青郊游的胜地,却在千年之后隐匿于都市林海中。
从乐游原向东南,一个巨大的土丘矗立在眼前,这就是汉宣帝的归葬之处——杜陵。秋冬时节,染黄了金色的银杏叶,和别处的秋景不同,这里总是一片宁静,即便游人较多的今天,也没破坏它“静”的独韵。太阳光从树隙中照射下来,形成无数光束,湿湿的凉风从林中吹到人的身上,凉飕飕的空气中散发出植物的芳香,沁人心脾,无尽地享受着大自然的恩赐,心绪也慢慢平静了下来。
宽大的甬道两旁,密植着柏树,恰似守卫陵园的卫士,整齐地排列着。清乾隆年间丙辰孟秋毕沅耸立的石碑,上书隶体斗大的“汉宣帝杜陵”字迹,古朴大气,气势磅礴,文笔雅正,苍劲有力,虽经风霜雪雨的侵蚀,但依然清晰可辨,使人感到沧桑古朴,巍然不动。
登上陵顶,南面是巍巍终南山、少陵原,东面是浐河白鹿原;北面是大雁塔、古城西安;西面是田园、航天城。陵的四周,是绿色的海洋。耳边吹来一阵阵凉风,似乎在诉说着千年的往事。遥想当年,刘询(病已)家中遭遇祸殃,丙吉搭救,幸免一死。少年时落难长安大兆庞留村,困倦时睡在村口石碾上,被好心人许广汉收养。与广汉之女许平君青梅竹马,两小无猜,赠许平君木剑为凭,后结为夫妻,过起平民生活。
两千余年的历史,两千余年的变迁,沿着当年汉宣帝少年流落民间走过的路,便能立体般的感受到《汉书》对他这一时期的形容:“高材好学,然亦喜游侠,斗鸡走马,具知闾里奸邪,吏治得失。数上下诸陵,周遍三辅”,书里面的每一个人物都变得鲜活起来,或许这也就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真正意义。
正如现在的我,走过的路,读过的书都是未来的铺垫,向前走,向前看,不管前方多少风雨,只要勇敢面对,便能在生活和工作中乘风破浪,迎接属于自己的曙光。
追今抚昔,历史的烟云已经飘逝,思绪被阵阵凉风吹醒。我依然沉浸在千年前的历史中,倾听着那回响天地历史厚重的声音,感受着帝王的气派以及那神仙气运,令人脉动不止的灵气,仿佛看到建陵、造陵、埋葬宣帝时盛大的场景,祭祀送葬的豪华队伍,皇家的隆重繁复的祭奠仪程……
(作者系临潼收费站职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