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听到这样一个故事,一位瘫痪多年的女人不幸去世了,而照顾她十年如一日的丈夫和儿子却失声痛哭:“这个家以后再也不完整了”。外人看来他们再也不用照顾病人了,该是一种解脱呀。谁知在他们眼里,丈夫没了妻子,儿子没了母亲,家,从此便无完整可言。这种长情,这种陪伴,已经诠释了家的不同意义。我的家里,父母亦老。我几乎每天必回。看望是一个层面的,更多的是继续享受他们的照拂。因孩子上学的缘故,每天都要回去给孩子做饭,时不时的有倦怠之意。有时感觉压力好大,工作方面的,孩子方面的。累时想起老妈的便利,一个电话,老妈便会提前备好了饭,一解我的后顾之忧。常常感叹,父母真的是我的避风港,那是让我放松小憩的地方。家里的姑姑舅妈玩抖音乐此不疲,老妈委婉地说了几次,有次居然拿了老爸淘汰下来的旧手机开始学习。无奈旧手机内存太小,没玩两下就死机不动了。我提议给她换部手机,她居然说等我换手机了淘汰下来再说。当时听的我一阵心酸。一直以来,我都是向她索取,怎么就忽视了她的小小心愿。连忙买了手机给她。她还一味推辞,让我用新的她用旧的。几番争执后她才接受了。自此老妈也成了手机一族,刷抖音,看视频,快乐的像个孩子一般。老爸是严父,平时不苟言笑。加之年纪渐长,疾病缠身,心情也大不如从前好。有一天,老妈说老爸想去看个朋友,征询我有时间没。说完还不住地说:“知道你忙,不到万不得已不会麻烦你。”说得小心翼翼。我当时立刻答应。一路上,大家都没说话。等到见完朋友往回走的路上,老爸似乎变了一个人,那一刻的老爸神情轻松,不时地给车里人诉说他们的趣事。满足一个人的快乐原来这么简单。只是长久以来,我们常常忽略了他们的感受。曾经看过一部电影,养老院的院长说过这样一段话:我们常常觉得和父母在一起的日子还很长,其实细细想来,我们和他们实实在在相处的时间也就那么几十个小时。父母一天天老去,终有一天会离开我们。这种越处越短的关系,该是多么弥足珍贵,却在我们有了小家的时候,有了孩子的时候,有了更多牵绊的时候,被我们忽略不计。看到父母蹒跚的脚步时,是不是在心里厌弃他们的拖沓?看到家里的卫生不如以前时,是不是在心里颇有微词,怎么把家搞成这样?他们精心做的饭菜端上来时,是不是尝了以后直抱怨怎么没有一点味道?很多时候,我们只是从我们的角度审视着渐渐变老的他们。以为他们老了,变得不中用了。可是我们什么时候用对待孩子的心态对待过他们,我们强大了,可是他们老了,也就弱了。常言道:子欲养而亲不待。国家层面上甚至把常回家看看纳入立法的范畴,但仅仅是制约能温暖几多盼望孩子的父母心呢。我很庆幸,我没有远嫁,也很庆幸,我能认识到这种相辅相成的关系的弥足可贵。和父母在一起的日子,是我们该做出些什么的时候了。(作者供职于耀州公路段)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09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