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29期 第2028期 本期开刊时间: 2021-11-30 星期二
今天是:2025年05月04日 星期日
第一版 下一版 >
奇妙的陕西方言
新闻作者:​ 文 / 李 虎

话说陕西话,尤其是外地人印象中的陕西话,基本上指的是陕西关中话。关中话主要流行于关中地区,周边的山西运城,甘肃天水、平凉甚至宁夏南部,也属于关中话的范围。有一回遇到一位烤肉的宁夏回民,口音跟西安话差不多,一问他说老根子就是西安的,祖上迁到那边的。
陕南也有关中话分布,比如安康市老城区汉滨区,语言和关中话类似度达到60%,是一种带有陕南味儿的关中话。汉滨区是一个方言岛,说话与周围各县皆不相同,主要原因是这里古代是区域行政贸易文化中心,明朝设州,清朝设府,统辖各县。各方面和关中来往密切,官员机构和商会多来自省城,老城至今还有东关、鼓楼街、回民街,依稀仿佛置身省城,很神似。而老城周围都是山区,古时人口稀少,尚未开发,后来清朝各省移民前来拓荒,带来的则是外地话尤其是南方话,因此汉滨区就成了方言孤岛。商州地区,北部口音偏关中,商州作家贾平凹就是一口关中话。南部则完全不同,因为人口来源和文化根基不同,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语言文化错综复杂。
陕西语言分布十分神奇,各地差别巨大。这种语言的分布特点和陕西的地理历史有关,陕西因地形可分为关中、陕南、陕北三大片区,其语言大致也可按地理分为三大片区。
此外因秦岭阻隔,造成南北差别很大,加之陕西位于中国地理中部,与八省交界,是全国邻省最多的一个省。四通八达,五方杂处,东奔西走,南腔北调,秦头楚尾,得陇望蜀,人口来源十分复杂,方言成因变化多端。
陕北方言和关中差别很大,大家一听就能辨别,就像陕北民歌一样有特色。陕北话和关中话的分界线在富县,富县以北完全属于陕北话。从方言角度,陕北话和关中话有根本区别,关中话被归类为官话,属于北方官话的一个分支。所谓官话类似于官方语言或者普通话。陕北话则属于晋语,流行于山西及其周边地区,语言发音特点和官话差别很大,被认为是一种独立的方言。陕北和山西一河之隔,气候纬度一样,属于长城文化圈,受边塞文化濡染,风俗语言同源。反而陕北离关中较远,随便都得五百公里,其间黄土沟壑纵横,文化习俗交流有限。
陕南的方言更为复杂。除了几个关中味儿的方言片区和方言岛,大部分地方可以分为两种差别明显的方言,陕南东部方言和陕南西部方言。比如我上班的白河服务区所在地,当地人口音就属于陕南东部方言。村里的老辈人说话,我基本上听不懂,这里的人说话属于江淮官话,又称下江话,也就是长江下游的方言。在陕南分布较广,比如柞水、镇安、平利、商南、岚皋等地。这种方言来到陕西的时间并不是很长,大约就是明清时期,持续不断的移民潮,带来了大量江淮移民。比较有代表性的江淮官话有南京话、安庆话、扬州话等。清朝湖广填四川,波及多省,持续多年。移民将千里以外的风俗语言完整地带到了秦巴山区,这里房子是徽派的,饮食习惯都和江淮一脉相承。比如,商南县有小太湖之称,清朝安徽太湖县的人大量移民至此。陕南人听的花鼓戏实际上就是早期的黄梅戏。
话说前些年安徽安庆有一位司乘经过陕南,路遇乡民交流,发现全无障碍,口音几乎相同,大吃一惊,因为两地相隔有上千公里以上。再一细聊,查对家谱,竟然发现是同县同宗,源出一脉,派分两支。
再说陕南西部方言,主要分布在汉中地区和安康地区西南部。这里和四川接壤,蜀道相通,风俗语言高度类似,连饮食都差不多,比如喜欢吃折耳根,又叫鱼腥草,那味儿我们根本适应不了,但是陕南人不吃就受不了。这类方言属于西南官话,也称上江话,长江上游的官话类,大家熟悉的四川话最有代表性。这是中国分布最广的方言,西起成渝,东到武汉,北临秦岭,南极滇缅,连缅甸果敢的人民说的都是这种话。西北则至陇南,东南覆盖柳州、桂林,分布地区极广,覆盖人口最大。在现如今普通话推广,方言衰退的今天,唯一能扩张的就是西南官话了。
虽然陕西方言大体分为关中、陕北、陕南三大片区,但是也分布着不少小范围方言,比如湖南话,江西话,广东话,清朝从南方各省移民不在少数。随着文化的交融,时代的发展,只剩一些为数不多的老人还可以讲。陕南有不少广东村,讲老广东话,外人听不懂,实际上是客家方言,从广东梅州来的,仅限于本村交流,如今年轻人基本上都不大会了。
到了近现代,民国以后,关中语言分布格局发生变化,随着陇海铁路开通,连年饥荒年乱,关中铁路沿线出现了河南人聚集区。在西安道北、火车站、东新街,宝鸡、铜川等城市,说河南话的人很多,在小范围内形成优势语言,豫剧和开封桶子鸡、道口烧鸡也一同到来。
建国后,支援大西北建设、交大西迁等大事件发生,西安城内吴侬软语不绝于耳,东郊大厂东北话流行,西安市形成了新的语言格局,本地话、普通话、河南话三足鼎立。多元文化交融,西安发展进入新时代,最近发现我儿子说话都带有东北口音。
语言是活着的历史,是历史发展的产物,而且依然在不断发展。在全球化的今天,语言发展演进的速度更快,今天西安年轻人的语言已经越来越偏向于普通话,和百年前的音韵比较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比如老西安话,水念作“费”,睡念作“飞”,如今这种发音特色正在消失。西安城里的甜水井,用本地话应该念做“甜费镜儿”,韵味十分特别,这源于西安古都的深厚历史和市井文化。
再谈一点大家感兴趣的问题,唐诗是不是用西安话念更地道?经过研究发现,未必如此,应该不是。原因有二,语言是不断发展的,唐朝的长安话和现在的西安话不一样,差别很大。另外唐朝的官方语言,也就是当时的普通话,不是长安本地话,因为在隋唐建都长安之前,北方文化中心在洛阳。南朝在金陵,金陵统治者也是从洛阳南迁的,根基在河洛。因此隋唐政府综合这两种话,规范制定了新的官方语言,音韵系统以洛阳金陵为基础,和关中本地话本源不同。这就类似于民国虽然定都于南京,但是官方语言仍是以北京话为基础的普通话。
神奇的陕西方言,就像陕西的历史文化一样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就像三秦的山川地理,具有多样性,说也说不完。背后的故事还有很多,我们还要继续琢磨研究。
 (作者供职于服务管理集团白河服务区)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09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