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29期 第2028期 本期开刊时间: 2021-11-30 星期二
今天是:2025年05月04日 星期日
第三版 < 上一版    下一版 >
从“婆姨”说起
新闻作者:文 / 王 雪

“米脂婆姨绥德汉”,说到“婆姨”,陕北人都懂,把已婚或成年妇女称做婆姨。比如说:“桂兰是狗蛋的婆姨”,“俊格丹丹好婆姨”,“那婆姨手可巧咧”,“婆姨坐娘家去咧”,“离婚婆姨二婚汉”等等,使用很普遍。
老百姓口语中很少用“妇女”,只用“婆姨”。不同年龄段的女性,称呼也有区别,小女孩叫“女娃娃” “猴女则(子)”,姑娘叫“女则(子)”“大女则(子)”,新娘叫“新媳则(xiū zē)”,老妇叫“老婆婆”、“老婆儿”,外地人若不知情,把小女孩或大姑娘叫“婆姨”,那是要遭白眼儿或挨骂的。婆姨这个词起于何时,已难考证。说它是黄土山乡的土话,似乎不会有人怀疑。然而让人想不到,它竟是一个外来词,出自古印度语。在汉语文典中写做“婆哩野”、“婆梨耶”或“婆庾”、“婆夷”,其本义就是妇、妻。看来“婆姨”这个词正由婆哩野、婆庾、婆夷转化而来,夷字加女旁是挺顺当的。今义与原义丝毫不差。至于为什么一个古印度的词会转变为陕北方言词,我想这应该是古代佛教在黄土高原上广泛传播以及信佛的突厥、回纥、鞑靼等民族在陕北长期与汉民族杂居的缘故,或许也有丝绸之路的影响。
其实,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应用的这类古代传留下来的外来语词是很多的。譬如:“骆驼”出自匈奴语,“喇叭”源于突厥语,“唢呐”来自波斯语,“石榴”“葫芦”取之伊斯兰语,“苜蓿”“葡萄”也来自西域……这些都是古代不同民族语言文化交流的见证。
至于近现代,由于中外文化交流更为广泛,这种语言词汇的互相借鉴的就更多了。先是书面用词,然后就慢慢成了日常生活语词。像扑克、乒乓、摩托、幽默等来自英语,阿斯匹林出自德语,几何学源出意大利语,卡秋莎、克格勃译于俄语。大量语词来自近邻日本,譬如,自由、民主、文学、艺术……而这些词又是先由英语译为日语词汇,而后才借鉴为汉语词汇。古代,日本文字大量借用过汉字,近现代,汉语又从日文中转用了许多词汇术语,其中有很多词在古代汉语中早已出现过,比如民主、自由、革命、宣传、节约等,但它们过去的含义与后来的含义大不相同。在今天的信息社会里,中外语言交流更为方便,中国人在新造词汇的同时,也接收了许多外来语词。今天口语的“迪斯科”“打的”“卡拉OK”“拜拜”“因特网”“伊妹儿”“克隆”……人们对这些外来词汇早就习以为常了。        (作者供职于绥定分公司)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09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