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2月2日大年初二,阳光明媚,晴空万里。我开车穿过市区、龙岗大桥,车到南郑境内,只见田畴烟村,绿树抽枝,满目青翠,一派春色。高楼低房、错落有致,公路宽阔、高速交叉,旧貌新颜、气象万千!汉中真是个好地方,尚在五九之中,但天汉大地已经春意萌动。行于美景之中,自然心旷神怡,车走过周家坪、南湖、青树,停于名气很大的罗帐岭茶园,只见千亩茶树郁郁葱葱,只此青绿。我细看茶树,新叶已经明显生发,在阳光下熠熠生辉。红庙镇一带,公路宽阔、平顺干净,路旁田地民居,交映生辉;绿树景观鲜花,相伴顾盼。公路沿着米仓古道逶迤而上,路旁渐有积雪,越上行雪越厚,我想起古人咏雪诗句,唐代李白的“应是天仙狂醉,乱把白云揉碎。”宋代杨万里的“最爱东山晴雪后,软红光里涌银山。”元代吴澄的“不知天上谁横笛,吹落琼花满世间”。车行至有名的石人山观景台。真没想到,这里人车皆多,男女老少熙熙攘攘,川音秦腔此起彼伏,都在观赏雪景和忙于拍照留影,也有人正忙着用雪在汽车顶部堆制小人、熊猫、老虎等。这个观景台是市公路局选址修建的,真是眼光独到,用心良苦。站在台上俯看,铺天盖地的雪岭之中,干净的公路蜿蜒曲折顺势而行,犹如一条游龙,使人赏心悦目。登山再往南行,积雪更厚,但通行无碍,阴湿结冰之处皆有养路工人撒下的防滑料。秦关蜀门在界山之顶,横跨川陕界线建有一座三层仿古城楼,飞脊挑檐、青瓦红柱,描龙画凤、翻云吐雾。秦关门联为:“天上来人腾云驾雾擂一关而锁蜀秦,云中出马跨世经年驭万乘可驰古今”。据说,清代南江县儒而不仕的文人熊一飞,曾针对此处作诗《晓过天上》,描写山顶“马自云中出,人从天上来。”此山海拔1500米,南望可见蜀北山海,雪波汹涌;北看则是群岭逶迤,银浪起伏。界址气势雄伟,峰峦叠嶂,林壑深幽,阳光洒照,疑为北国。山谷之中,氤氲雾气升腾漂浮,放眼四望,如入仙境。此处距汉中市区仅60公里,车程80分钟许。此路古称米仓西路,今叫红军西路。由于米仓东路(即红军路)经大河坎、小南海、青石关、回军坝、天池梁、碑坝、福成到川北通江县的海拔较高(数处超2000米),故陕川行旅多走此道或宁强金牛道。我对此路有深刻记忆。1996年冬,我因公到南江县,去时土路颠簸,5个小时汽车到了南江。三天后回汉中,雨雪交加,路窄道险,泥泞结冰,行进困难,4个小时还未到省界。后因事故堵车,我艰难步行4小时到喜神坝,坐汽车回到汉中已是次日凌晨1时。返回路过喜神坝道班,我与值班道工邱保安、晏建荣、乌佑平交谈。我问公路咋这么好?他们说,全靠天天巡查养护,有雪就要铲,滚石塌方要随时清理,天天拿大扫把扫公路,下雪就得洒融雪剂,撒防滑沙子,配备醒目的提示牌,等等。喜神坝道班10个人,管护26.7公里。他们中最高每月工资4000多元,没有其它补助。他们说,国家发了工资,就应该好好干,把路养护好是本分。在公路上行走大半生,特别是前年还参加了汉中公路采风,我对汉中公路很是关注。近些年汉中公路发展很快,全市公路总里程已达22617公里。尤其是国省公路,已从“通”到“畅”,并进入了“美”的阶段,而这些,恰恰是因为全局一千多名干部职工为此付出了艰辛努力。我到过汉中公路边的一些休息区,如南郑段石人山观景台、西乡段红石梁驿站和九道拐老公路、汉台段步道、留坝段武关驿老桥文化长廊、镇巴段栓马岭休息区,等等。有的让我们观赏雄山秀水、领略自然美景,有的使我们心绪飞扬、思绪千载。我想起近两千年前,古人为褒谷口开凿“石门”镌刻在草莽绝壁之上的“大开通”摩崖,其囊括天地、气吞八荒的开拓进取精神,从如今公路人的业绩之中见得了承续发扬。年过半百的留坝段段长李海性,带病上陡坡排险,双臂留下道道血痕,跌入排水沟左腿骨折,仍不离岗位坚持工作。汉台段女退伍军人陈玉霞,是全局唯一的大型洗扫车驾驶员,开着9米长3米高16吨的大车,负责15公里一级公路的清洁,坚持每天工作8小时以上。当道工23年的西乡段司上道班班长杨先强,寒冬腊月赤脚钻进满是冰碴的涵洞中清障。5年来,汉中市公路系统7个集体18人受到国家级表彰,60个集体198人受到省厅级表彰。我借用公路人写的诗献给他们:“你没有高山伟岸,大山却给你低头,巨石却为你倾倒。山道如歌,和着你汗水流下;公路如画花,融进你的生涯……”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09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