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入秋的时候,我去秦岭植物园游玩,走至一个山路转角的地方,不经意一抬头,看到一朵粉红色的月季,盛放在眼前。那是一个阴天,微风和着细雨,飘打在花枝上,花瓣沾了露水,颗颗晶莹,渲染着泫然欲泣的美感。她在氤氲的雨气中娇望着我,像一位孤零零被遗落在此处的柔软女子,令人生怜。让人担心风雨再添一半分,就会击碎她的美好,单薄的花瓣零落成泥。看着这枝山中美姝,忽然想起年少时,曾经画过的一枝花,花瓣的颜色、叶子的形态竟和这朵花七八分相似。一时觉得有趣,不免回想起画画的情景。那是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年纪,不知从哪临摹下这么一枝花,自我感觉挺好的,在旁边提了两句李白的《清平调》:“一枝秾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当时的我并没有真切地理解诗的情景,李白笔下的一枝秾艳写的也不是月季,而是牡丹,但看到那枝花,不自觉想到这句诗。不禁想,李白在写这首诗的时候是不是和我一样,面前有一枝娇花,正含露带泣地盛放着,等着人去欣赏怜惜,等着一位爱花的人,去想她所想,念她所念,为她写下一首哀婉的情诗?唐诗精妙地记录了所咏之物的状态,当你在现实中见到与之相似的景物,瞬间产生联想,发出共情。正如我所观之花,如果没有读过李太白的《清平调》,她在我眼中就只是一朵普通的月季,但是当我带入到诗中,她就幻化成一位可怜可叹的女子,让人心生怜爱,让人愿意为她执笔做画,下笔成诗。这就是唐诗的魅力,简洁有力,明快深沉,短短的几十个字,从一花一木到一世一生,写不尽人间风流,道不尽累世沧桑。李白的几个字给我留下一个美丽的影子,与现实中的美好连接。或许,当我的孩子读到这首诗的时候,我也可以拿出我画的花、拍的照,为他讲讲这首诗与我的故事。 (作者供职于西镇分公司长安管理所)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09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