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43期 第2042期 本期开刊时间: 2022-02-25 星期五
今天是:2025年05月14日 星期三
第三版 < 上一版    下一版 >
谢朓楼上诗仙风姿
新闻作者:文 / 彭睿昕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弃我而去的过往不值得挽留,扰乱我心绪的现时也有许多烦忧。此时此刻,看着长风万里吹拂着南归的鸿雁,我们正好可以登临这座高楼,开怀畅饮。
每当吟诵这首《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一股陡然而生的豪迈纵逸之气瞬间就会充溢心肺,十几岁时如此,三十几岁亦复如是。这首歌行体诗中,有一种强大的魔力,无论你是涉世未深的青少年,还是历经沧桑的中老年,只要性子中还有一分热度与不屈,吟诵诗句,情绪上头。在五十多岁的李白铿锵有力的诗行中,那分热度与不屈弥漫扩散,把心情煮沸成一片滚烫的开水。水雾缭绕中,理想飞腾,世事氤氲,那一刻,仿佛看到华发已生的李白在谢朓楼上手指青天,举手投足间神采依然,慷慨激昂的诗句响彻天地,穿透历史破空而来。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您的文章刚健清新,极具建安风骨,我的诗歌也如谢朓那样清新秀丽,情思明净。我们都是豪情逸兴满怀,神思飞跃间,就像要飞上天空,摘取那轮皎洁素净的明月入怀。
谢朓楼位于安徽宣城的陵阳山上,为南北朝诗人谢朓任宣州太守时修建,称为“高斋”,唐时重建,因地处郡署之北,故名北楼。李白推崇谢灵运和谢朓,对写出“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的谢朓尤为心仪,他在《金陵城西楼月下吟》中不无深情地叹道:“解道澄江静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天宝三年(公元744年),李白二入长安,被玄宗“赐金放还”后开启了漫游生涯。大约于天宝十二年(公元753年)前后,他游历并客居宣城,与时任秘书省校书郎的散文家李云相遇,陪之同登偶像遗迹宣州北楼,写下了这首抒怀送别诗,以文风明心性,与李云共勉。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李云为官清正、刚直不阿屡屡受挫,李白也因谗言退出朝堂,看到唐王朝彼时烈火烹油,金玉其外,他的心冷了。唐人善饮,今天走进博物馆仍能看到众多酒器,在唐诗中读到大量饮酒的篇章,约略想见那个时代的社会风尚。李白作为饮中八仙,一杯杯酒酣然入肚,冷冷的心逐渐被融化,情绪开始沸腾。面对逆境,他没有故作淡然,一种不可抑制的悲愤之情有如火山爆发喷涌出来,可以感受到他心中极为强烈的失望与落寞,以及慷慨高歌的不羁与热情。“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不加做作的句子穿越千年,酣畅淋漓,令人心醉神迷。
几年前知乎网上曾有网友发问:为何杜甫被称为“老杜”,李白却没有被称作“老李”,有个回答最为有趣:“杜甫未曾年轻,李白从未老去。”读李白诗歌,无论是什么年龄的诗作,都可以感受到那个才华横溢世所难容的李白。在那些大气磅礴、雄奇浪漫的诗句里,在那些行云流水、表露无遗的情绪里,李白从历史的尘埃里迈步而出,就好像身边某个年轻人一样,激情四射,充满活力,生命中满是不可思议的张力。
《秋登宣城谢朓北楼》:“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李白多次登临宣州谢朓楼,他的姿态是酣醉的,仅剩一双眸子,却像黑夜里的火把,灼灼地,闪动跳跃着一团火红的亮光。
(作者供职于西禹分公司阎良管理所)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09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