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一过,田间地头、路边小道上春草渐渐探出头,树枝上的叶子泛出新绿,春天正一步步向人们走近。一切都是欣欣然的样子,处处充满了生机,充满了希望,很喜欢这样的春天。小时候虽然也喜欢春天,但是因为“春草”这个名字,老师同学有时记不住,把我“小草”、“青草”、“香草”地乱叫,一度非常生气。就问父亲,为啥给哥哥起的名字别人都说好,可是我的名字又俗气、又土气,叫起来还有点拗口。父亲给我解释,说“春草”这个名字很好啊,因为我是正月出生的,刚立春不久,这个名字取自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别看小草普通,可她很有韧劲,生命力顽强,在石头缝里也能生长。父亲希望我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不管遇到什么困难和挫折,都能像春天的小草一样坚强、乐观、独立。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不再为名字纠结和苦恼,古诗中关于“春草”的各种描写,让我越来越喜欢自己的名字,更加理解了父亲的初衷和期许。“春草”在唐诗中除了有顽强的意思之外,还因其能衬托别样的气氛,被赋予“惜别”的情感。王维的《山中送别》最能体现这一点:“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诗的开头略过送别场景,以“送罢”落笔,继而把别后回家寂寞之情体现的更浓,为期望别后重聚作了铺垫,想到春草再绿自有定期,离人回归却不一定在何时。惜别之情,自在话外,耐人寻味。张旭的《春草》也有异曲同工之妙,“春草青青万里馀,边城落日见离居。情知海上三年别,不寄云间一纸书。”诗人借春草表达惜别之情,读来意犹未尽,不难体会出诗外更深的意境。“春草”在唐诗中更多被赋予青春美好的意象。韩愈在《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写:“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决胜烟柳满皇都。”这首诗只需理解字面意思,早春美景一一呈现在眼前,清新自然、湿润舒适的春色让人赞叹不已。韦应物在《滁州西涧》云:“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同样是写景,但是诗人用“幽草”“深树”“野渡”几个词,更加突出一种安静的美,都不忍心去打扰这种闲适自在的兴致。唐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而唐诗中的“春草”又有这么丰富的、立体的意象,怎能不喜爱呢?经过疫情和严冬的双重洗礼,又是一年春草绿,让我们心怀诗意,细细看,静静听,慢慢品,拥抱这个多彩的美好春天吧。 (作者供职于西长分公司)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09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