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老今年87岁了,比我大30多岁,与我的父辈同龄。他的名字叫贺建民,是家乡父老中威望较高的一位。人常说:“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活到老,学到老,奋斗到老”,在他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他认为一个人不能虚度光阴,应当多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尤其是年轻的时候要不怕吃苦,勇于拼搏,干自己想干的事。农村,是贺老一辈子奋斗的舞台,也是他的根。他本是村里有名的石匠,从小跟着大人做工,与石头打了一辈子交道。后来,他用一把普通的铁锤和一根凿子将那些原本奇形怪状的石头变成了光滑平整的有用石材,带领广大群众在一条条宽阔的河道上架起了一座座彩虹般的石桥。他把毕生的精力投入到了为家乡建桥修路的事业上,为家乡绘制出了壮美的画卷。大柳塔乌兰木伦河大桥、中鸡活鸡兔大桥、麻家塔大桥、永兴乡大桥、乔岔滩石圪崂大桥、马家滩大桥、乔岔滩大桥,这些坚固耐用的大桥至今依然横跨在那日夜奔流的河道上,方便着百姓的出行。乌兰木伦河大桥,就是贺老在1985年左右负责设计和修建的。当时神府煤田开发不久,为了联结内蒙和神木两地的交通,便于煤炭外运,当地政府计划修建一条公路。修建这条公路须跨过乌兰木伦河。乌兰木伦河河宽400多米,水流湍急,河床较深,施工难度非常大。贺老那时50多岁,他和家乡300多名富余劳动力,组成了施工队伍奔赴一线开启了一场攻坚战。彼时的乌兰木伦河两岸荒无人烟,遍地荒沙,寸草不生。贺老和工人们20几个人就地搭建一个帐篷,吃住全部在工地上。灶房也临时搭建的,有4、5位大师傅负责做饭,小米稀饭、咸菜、玉米窝窝、洋芋烩菜,玉米饸饹等等就是他们的全部饮食。春秋季节,河道里风很大,卷着黄沙,打在人的脸上生疼生疼。饭里经常夹着沙子,吃着吃着就会硌牙;夜里冷风吹进帐篷,冻得人直打颤。如此艰苦的条件下,贺老和工人们光着脚,拔起裤腿在冰冷的河水里搞清基、搬石头、凿石头,砌石块。为了确保按时完成建设任务,他们没有一个人打退堂鼓。工人们都说,跟着贺老干工程,一年少说也能挣六、七千元,他就是全村致富的领路人。作为领路人,贺老事事都要操心。他要考虑工程建设中诸如人员、材料、质量、进度、安全等问题。每天,他都是工地上起得最早睡得最晚的那一个。建设乌兰木伦河大桥主要建材是石头,贺老认为,石材的好坏直接关系着桥梁的稳固和寿命。他就带领大家去山里去采青石。石质坚硬的青石,开凿难度大、费工。但为了质量,他要求工人们必须采青石,不能偷工减料、弄虚作假。在质量面前,他从不给任何人留情面。所以每个跟随他干活的人都知道他的脾气,不敢敷衍。正因为他干工程精益求精,他所承担建设的每一项工程都是品质过硬。贺老说,修路架桥是积德行善、造福百姓的事儿,只有认真做,才能对得起建设方,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就这样,贺老带着大家日夜坚守在工地上,大家比质量、比进度、比干劲,马不停蹄地推进项目建设,经过近两年的艰辛努力,终于建成了跨越400米河道,宽12.8米,结构为12孔双曲拱桥。竣工验收的那一天,专家和领导对这一工程给与了高度评价。那一刻,贺老和他的工人们脸上终于露出了灿烂的笑容。乌兰木伦河大桥的建成,迅速加大了神府煤田的开发力度。此后,一辆辆装满煤炭的卡车穿梭于大桥之上,一吨吨优质的煤炭通过大桥输送到了各地。大柳塔、鄂尔多斯两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步伐也不断加快。原本荒凉的大柳塔变成了繁华小镇,一座座高楼大厦拔地而起,一条条宽广的马路纵横交错,一棵棵优美的景观树分列道路两旁,一盏盏漂亮的路灯矗立在街道沿线,商贸在此迅速繁荣起来,人称“中国的科威特”。现在回想起来,贺老那时带领300多名民工队来此修建大桥,其实是开进神府煤田的一支拓荒队伍,他们为那里的繁荣开了路。历史不会忘记他们付出的辛勤劳动,也不会忘记他们夜以继日奋战的身影。如今,谈起乌兰木伦河大桥,贺老就非常激动,眼眶里总是溢满泪水。中国的农民很多,但像贺老这样既懂得耕田种地,又懂得设计建造桥梁隧洞等工程的农民并不多。60岁后的他,由于身体原因,不再承担类似的建设任务,他选择了在家养老,并把自己的人生经历变成文字,他说他想把自己的故事讲给儿女和熟悉他的人。莫道桑榆晚,微霞尚满天。贺老在我心中,一直就是一位与众不同的人。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09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