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偶然的机会,我们因“填空”相遇。“树林,被严冬雕琢得无法掩饰/这帧木刻,干瘪、空寂”这首诗开头两句,我们便被带入一种孤寂和荒凉之中,而这样冷冽的寒意,却总会被一些爱和温暖填满。“暖阳开始用透明的声音点名/残缺,被丰腴的爱意/一点点填满”。接下来,伸展的树枝、富有生机的小草、在风与花中牵手的情侣、唱着清脆歌声的黄鹂,这一系列充满了希望与活力的意象,让严冬不再寒意凛然,为干瘪填满爱意,这就是同题诗开篇嘉宾孙鹏忠诗歌带给我们的虽身处严冬,却无处不在的盈盈温暖。彭萍的《填空》仅仅十一行,于短小精悍中填满了色彩和趣味。“花红柳绿/莺歌燕舞/填涂着春天的色彩”“不在于满满当当/只在乎/相映成趣”春天的美,春天的魅,不在于一定要填满,圆满并不见得就是完美。只要生活充满色彩,就足够我们去品鉴其中的韵味,春天就处处都填满了生活之美好和乐趣。“多年后在某个瞬间/低头回首/生活却再也不是/当年那非此即彼的答卷/哪一种选择未曾留下遗憾/哪一种填空才能永无悔恨”,我的这首诗,是写我们对于生活的选择和坚持,什么样的选择才能真正地无怨无悔,什么样的选择才是我们百转千回依然想要的东西,这也许是每个人都会去一次次地拷问自己,却常常不知该如何回答的问题。因为人生从来都没有彩排,每一刻都是现场直播。侯超“丢失的梦,在路口/路口很多/红绿灯不知所措/心在找寻方向/来来往往的影子/都在故事情节里,游弋”,也许每个人在年少时都有着关于未来这样那样的梦,但多年以后,我们还能否如同“愿你飘泊一生,归来仍是少年”般保持着那颗赤子之心,保留着那份纯真与执著?而最终,他感叹,“一些人走了/一些事物裂开豁口/我拿什么撰写悼词/又拿什么为一则昨夜丢失的成语/亡羊补牢”。是的,有一些梦注定无法成为现实,有一些事物注定永远缺憾,当曾经的梦在现实中无所遁形,如今的我们又该怎样去为那些缺憾填空?“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四首《填空》,从不同的视觉,以不同的语言风格,不同的角度,写出了对人生的品味与思考。再来看下面几首:“我以为,我也像雪花/可以留下一个印记/转身看时/了无痕迹/只是风吹着诗集哗哗响着/风停时一切如旧”?生命如大雁般飞掠而过,每个人在哭泣声中了无牵挂地来到了这个世界,也曾哭过,笑过,爱过,恨过,而当我们离开的时候,是像雁过留痕般留下我们存在的印迹,还是像雪花在阳光的照耀下顿时消失得了无痕迹?那我们曾经忙碌奔波的身影,曾经的爱恨情仇又去了哪里?这是读树语的《填空》后让我们深浸其中反复思考的问题。“即使生活给了我一地鸡毛/我也要把它扎成漂亮的鸡毛掸子”杨光明的《填空》,文如其名,带着于黑暗中寻找光明的阳光霸气。而结尾“当有一天相逢的人不再相逢/离去的人不再归来/就让我们聚散从容,静听花开”则有着“行至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般自然娴静,有一种久经世事沧桑最终则一切归于平淡顺应自然的恬静淡然,是一种历经一切之后对于生活从容接纳的平静淡泊。“前世今生的相遇/像一首绝唱/冲击了视野,迷茫了方向/我重整旗鼓/沿着诗中的风景线/碰撞思想的火花”则给人一种顺遇而安的感觉,也许生活就是它本真的模样。“我打点行囊/奔向梦中的白月光/重温过往的悲喜”其实,何必一定要去填补空白,只有还有着最初的心绪,去奔向那代表着理想之色的白月光,一切又何尝不是一种经历、一种感受,重拾彼时的心情,一切都归于最初的美好。这是徐艳玲的《填空》所要表达的。“画一个你,画一个我/你是括号左边,我是括号右边/填充或者抹去,相对或者背向/赓续人生或生命孤旅”或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让人生不再孤寂,或者已然走失,渺无讯息,注定孤独落寞。也许,每一种选择都是一种命中注定的无怨无悔,珍惜当下,让一切随缘,这是传凌云的《填空》所要表达的。同题诗《填空》是渭南市传凌云老师创办的公众号《诗歌会客厅》和铜川明月诗社候超老师共同发起的一项诗歌活动,就是取一个题目让诗友们共同以此为标题创作诗歌,旨在以诗会友。读这些诗歌,或激情澎湃,或婉约婀娜,或性灵惮悟。作者们从各个角度,表达了对生命、对情感、对世界的深切浓烈的爱。而这样的创作方式,对于诗歌爱好者来说,无疑是一件幸事,因为诗歌创作是一个人的事,但诗歌创作却不仅仅只是一个人的事。当你知道还有很多和你一样的有着丰富内心,对生活无比热爱的人们正在和你做着同样的事,你总会更多一些奋勇前行的勇气。在这样一个热烈奔放的时代,有这么一批诗歌爱好者,阅读体味着别人的文字,也创作着属于自己的方块文字,这是一件快事。诗意地栖居也许是我们每个人理想中的生活,在我们每天战战兢兢、慌慌张张,只为这能解万千惆怅的碎银几两忙碌奔波之余,捧一本诗集快意地阅读,任思绪在一篇篇诗歌中畅意遨游,有感而发之时将其述诸于文字中,不管成熟也好,稚嫩也罢,总是自己内心最真实的表达。愿更多的创作者参与到我们的诗歌创作活动中来,也愿诗歌爱好者通过多种形式的诗歌交流,取长补短,互相学习,共同提高,让诗歌的路愈走愈宽广。 (作者供职于《陕西公路》编辑部)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09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