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四月初,追剧《觉醒年代》,剧情乍一展开,我就被发生在早稻田大学的那一幕激烈交锋的争论震撼到了。1915年,听闻袁世凯接受了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羁身异域的留日学子们群情激愤,26岁的李大钊一腔热血,为了旧中国的多灾多难慷慨陈词,誓死救国。然而,救亡图存的思想浪潮下,年轻人却存在着不同的见解,反映到电视剧里,便有了持君主立宪政治观点的张丰载和主张革命救国的高一涵的这场针锋相对。“中国现在这个样子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就凭你们这个样子能救国吗?”“就是因为你们这些麻木不仁之人,中国才会沦落到如此田地!”经过激烈的交锋,最终,绝大多数的青年人凝聚起了共识:越是在民族危亡之时,就越是应该唤醒民众的觉悟。救国的“出路不是老路,只有找到一条新的道路,中国才不会亡”。类似的交锋还有1917年北大校园里陈独秀、钱玄同与辜鸿铭、黄侃等人对于新文化运动诸多分歧的争论,在那一场场的激烈冲突里,思想得到了碰撞,青年人明晰了理想,坚定了信念,在义无反顾的担当和脚踏实地的践行里,中国的未来似隐还显,在最黑暗的黎明之前,一抹未来的曙光就这样悄然乍现。面对苦难,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表现,青年人也不例外。面对千百年来之大变局,于黑暗里摸索前行的年轻人,不可能人人皆是一个思想。看问题有不同,着眼点存差异,泥沙俱下的现状里,青年人主动担当,展露锋芒,中国社会由此迎来了变革,中华民族因此看到了希望。习近平总书记说:“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是的!青年人中蕴藏着创新与创造的力量,这些创新与创造活力迸发,推动了整个社会的发展,推进了整个历史的进程。纵观百年风云,青年人始终站立在社会变革的前沿,推动着历史的发展。还记得1978年,二十几岁的村长严宏昌为了让村民们吃饱饭不畏担责,在那间刮风漏雨的破草房里分田到户,用有益的探索,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乃至全国改革开放的序幕。回顾百年历史,青年人始终在时代的感召下主动作为,引领着社会的风尚。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进入到新时代,“80后”“90后”逐渐走上历史舞台,这些青年人不负重托,不辱使命,以“中流砥柱”的姿态不懈奋斗,开拓创新,和不再年轻的父辈们一起努力,建设起更加繁荣富强的今日中国。历史和事实证明了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那就是——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了前途;青年一代有向往、有奋斗,民族就有了希望。每个时代的青年人都会有着自己特定的际遇和机缘,在这种特定的时代语境里,每个青年人都要积极谋划,主动把自己的作为融入到历史,融入到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中来。“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回首看,那些百年前的故事里有着怎样的惊心动魄,那些时代中的年轻人有着怎样的奋力抗争已然成为前进着的中国最为难忘的记忆。向前看,未来的时光里中国传奇该当如何续写?新的时代语境下年轻人又该如何主动作为、勠力向前?积极担当,不懈奋斗就是唯一的答案。 (作者供职于西禹分公司阎良管理所)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09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