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76期 第2075期 本期开刊时间: 2022-06-28 星期二
今天是:2025年05月03日 星期六
第一版 下一版 >
“西秦第一关”铭记筑路岁月
新闻作者:文 / 李 婷



陕西公路文化展室有一幅醒目的“西秦第一关”屏风,这是展室建设时,汉中公路管理局捐赠的。2019年,为庆祝陕西公路100周年,陕西省公路局建立了该展室,弘扬“大道为公、甘当路石,筑路为民、无私奉献”的百年陕西公路精神。2019年9月开馆以来,展室接待了诸多省内外、行业内外参观团体和群众,在党史学习活动中迎来参观高潮,“西秦第一关”屏风受到许多关注。
“西秦第一关”原石刻位于四川广元与陕西宁强交界的大巴山中,石刻在川陕公路棋盘关路边一块岩体上。石刻长6米,高2.6米,字体为隶书。它记忆着上世纪30年代川陕公路建设时陕西公路人艰难的筑路史话。
川陕公路连接陕西与四川,是沟通西北、西南的重要交通干线,陕西段由西汉公路、汉宁公路两段组成,又名凤汉宁(凤翔一汉中一宁强)公路。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为备战需要,川陕公路被列为重点建设公路之一。西汉段全长447.66公里。汉宁段又名褒棋(褒河至棋盘关)公路,起于汉中褒河镇,止于棋盘关。全线路基依地形宽4至7.5米,铺筑3米宽的碎石、砾石或泥结碎石路面。桥梁多为临时木桥或半永久式石台木板桥,汽车平均时速仅15公里。这样的技术标准,今天看来很低了,但在三十年代,这条碎石或砾石粗通的简易公路结束了关中至陕南栈道通行的历史,是当时翻越秦岭最重要的交通干线。
川陕公路扼秦蜀咽喉,穿越秦巴山脉,期间翻山越岭,有些路段濒临悬崖,路段地形之复杂、修筑之困难可想而知。1931年开始勘察,中途因经费等问题搁浅。后因战争需要,由国民党中央直接拔款修建,这在全国尚属首次。工程队由全国政协经委会公路处长赵祖康亲自挂帅,黄念慈任工程主任,从多省工程局调集精兵强将。1934年6月23日,由宝鸡渭河南岸施测,在杨家湾渡河,直指秦岭,拉开了这场攻坚战的序幕。
开工后,庞大的施工队伍生活物资匮乏,所到之处又为崇山峻岭,人烟稀少,不得不从其他地区采购生活物资辗转运输。运输途中时常遭土匪抢劫,不得不派遣军队运粮食,又在施工现场驻扎军队,这才保证了施工人员的生活和安全。
棋盘关位于川陕交界,是古蜀道金牛道的重要关隘。古时因过关道路需要盘旋七次才能到达山顶,故称七盘关,号称“西秦第一关”,“棋盘关”系后人误读,久而久之却沿用下来。地势险要,施工困难。宁强至棋盘关路线经崇山峻岭,山高谷深,黄坝驿至棋盘关段最为险要。这段公路受形势所迫,于1935年12月28日开工。时值严冬,天寒地冻,当时修筑公路无任何筑路设备,完全靠人工肩扛手提,工程进展异常艰难。尤其是牢固关和棋盘关土石方量巨大,不得已调集兵工1000人和建筑公司1200人,以及宁羌(旧称)和略阳两县民工万余人日夜赶修。工人每天工作16小时,连续奋战40天,终于完成了土方路基和石子路面。艰苦的条件和恶劣的施工环境中,有不少民工伤亡。
经过近一年的努力,施工者风餐露宿,穿越山涧峡谷间,每推进一步都极为艰难。全线于1936年2月陆续开通,1936年6月竣工。道路开通之时,当时的省建设厅厅长雷宝华回想起整个施工过程,感慨筑路不易,命人刻下“西秦第一关”摩崖石刻。1939年立冬,又刻下另一块长2米、高0.8米的“安全为先”石刻。这两块石刻至今昂然挺立在棋盘关山岩之上,无声地向路人述说着那段艰辛的公路建设史。
历经百年变迁,老川陕公路几经改道,出陕入川的主干道早已被现代化高速公路所取代。然而,“西秦第一关”的摩崖石刻却保留下来,作为陕西公路百年历史的见证者,永久地记录着那段让人难以忘怀的筑路岁月。
 (作者供职于《陕西公路》编辑部)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09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