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历史博物馆唐代展厅里有一件由银丝编制的提梁茶笼。这是一件唐朝的茶器。在唐代陆羽著《茶经》里,唐人把盛放茶叶的器具分三种,方形的叫箱,圆形的为筥,圆形且有盖的叫笼。笼在民间多用竹制,茶农采茶时背在肩上。皇家贵戚茶笼多用金银,使用时在笼底垫以木片,保证贮备的茶叶团饼干燥且茶色不减。器为茶之父。茶器的发展反映了一个历史时期茶事的许多情况,反映了社会民生等方方面面的事情。就这件茶笼来看,我好像看到了大唐茶事兴盛的社会现状,隔着千年时空,我们似乎也闻到了丝丝茶叶的清香。在唐代,金银制作工艺已较为成熟,已经有了模冲、锤揲和拉丝编织等方法,其中编织工艺尤为考验手工。这件提梁银茶笼便是这样的工艺:将银熔炼之后,在其退水但不完全冷却的情况下将其抽拉成丝,然后一丝不苟编织成型。唐代匠人肯花如此功夫将贵金属作用于一件茶器之上,本身就说明了茶事之于那个时代的人们重视的程度。茶兴盛于唐。中国西南地区是茶叶的主产地,自唐以来,因以长安为中心漕运的发展,南茶北运让茶叶贸易空前繁荣。从皇室到平民,饮茶之风已实实在在成为一种遍布城乡的社会风尚。饮茶风气的普及,茶事不可避免地扩及传播至周边,“古人亦饮茶耳,但不如今人溺之甚,穷日尽夜,殆成风俗,始自中地,流于塞外”,有着“语必徵实”之誉的唐人封演笔记小说《封氏闻见记》这样描述。唐朝的强盛形成了一个强有力的文化氛围圈,于是,茶事扩散,逐渐传播周边。饮茶风尚的形成促进了制茶工艺的提高。唐时茶叶产品有粗茶、散茶、末茶、饼茶等种类,其中,饼茶是唐代制茶技术的最佳成果,代表着当时茶叶制作的最高成就。当然,最好的茶叶都被送往了内庭称为贡茶,成为皇帝贵族的饮品。《云仙杂记》记载太宗时期以茶赐公卿大臣,自此,皇帝赐茶也就成了有唐一代体现恩宠、奖赏、礼遇的重要方式。为了保证贡茶品质,公元770年,唐王朝在顾渚山(今浙江吴兴)建立贡茶院,于每年春分至清明派要员督造贡茶以便清明节令宫廷宴饮,这一举措逐步形成了唐代宫廷茶事文化。“喜见幽人会,初开野客茶。日成东井叶,露采北山芽。文火香偏胜,寒泉味转嘉。投铛涌作沫,著碗聚生花。”唐朝茶文化初成于长安宫廷,但却因着整个社会的富足与开放,茶文化由达官到文人,经过文人笔尖的流转,饮茶逐渐被赋予了精神内涵,众多的茶诗、茶画反映出了明确的精神追求。“自邹、齐、棣渐至京邑城市,多开店铺。煎荼卖之。”随着文人的推波助澜,茶事愈加快速地走向民间,当然,对于社会底层的人来说,饮茶文化与精神追求被大大地消解了,平民百姓饮茶无异米盐。饮茶在民间回归其最初的面目,其物质实用功效因着茶馆等茶经济的全面发展在民间得到了普遍性的加强。饮茶由个人到国家,成了名副其实的“国饮”。社会的各个阶层悉数参与,便出现了与之相关的各种技术和文化。从各种材质的茶器不断出现到制器工艺的不断提升,从各种品茶技艺的完善到茶道文化的百川归源,中国茶事既有物质实在的形态,更有精神价值的追求,尤其是陆羽的《茶经》等专门著作的问世,把茶文化发展到一个崭新的高度,让饮茶这一小事有了划时代的意义与追求。茶香悠悠千年,传承秉性未变。作为一件茶具,这件提梁银茶笼只是大唐茶事的载体,溯回千年,我们看到大唐真实的生活,开放包容的唐人通过这一小小的物件向世人展示,因为唐人的思索与实践,茶才从它原始的功用中解放出来,走进了内容与形式并重、物质与精神并丰的中国人的血液中。 (作者供职于西禹分公司阎良管理所)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0963号